2020版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2.3 蠶長大了(教案).doc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下2.3蠶長大了教案課題蠶長大了單元二單元學科科學年級三年級學情分析學生飼養的小蠶開始慢慢長大,學生每天認真觀察小蠶如何吃葉子,堅持給小蠶清理糞便,堅持觀察記錄小蠶的運動情況和外形變化(小蠶身體逐漸由黑變灰,再變白,腳丫數量越來越多,腳丫的力量越來越強),還發現了小蠶會睡覺、會蛻皮,但是還不是很清楚這叫什么現象,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學習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 蠶的幼蟲生長過程中伴隨著眠和蛻皮現象。2. 蠶的生長發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和食物。3. 蠶的身體能夠感知外界環境的刺激。4. 蠶的幼蟲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身體有口、眼、足、氣門等結構,與取食、運動、呼吸等功能相適應。科學探究目標1. 能通過查閱資料和積累經驗,掌握正確的養蠶方法。2. 能用文字和畫圖的方法描述幼蠶的形態特征。3. 會借助尺子、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幼蠶的生長變化。4. 能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推測幼蠶身體變化及生命活動現象。科學態度目標1. 對養蠶活動及研究蠶的生長變化保持濃厚的興趣。2. 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3. 理解堅持做好觀察記錄的重要性。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體會動物健康生活需要適宜的環境,人類行為影響動物生存。2. 知道蠶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到人類生活與動物息息相關。重點通過用文字、畫圖、測量的方法來記錄和描述蠶在生長過程中的身長、體重、食量等方面發生的變化。難點能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推測幼蠶身體變化及生命活動現象。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1. 新課聚焦談話:同學們,經過精心孵化,蠶卵里孵出了蠶寶寶,蠶寶寶就是蠶的幼蟲,剛出生的蠶的幼蟲是什么樣的?長大一些的蠶的幼蟲又是什么樣子呢?剛出生的蠶的幼蟲與長大一些的蠶的幼蟲有什么區別?教師點撥:剛出生的蠶的幼蟲:黑色的,很小,像螞蟻一樣。長大一些的蠶的幼蟲:變白了,變大了,會吐絲和蛻皮。提問:從蠶卵孵化出蠶寶寶到現在,大家發現蠶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揭示課題蠶長大了。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回答:蠶長大了教師通過談話的方式聚焦在現階段飼養的蠶上,引導學生明白他們熟悉的蠶寶寶就是蠶的幼蟲,提出“剛出生的蠶的幼蟲是什么樣的?長大一些的幼蟲又是什么樣的呢?”的思考問題,明確了本課研究的主要內容。2. 科學探索探索一:觀察蠶房中的蠶的生活。1.觀察蠶房中蠶的生活和它們的“家”的變化。播放視頻觀察蠶的生活觀察方法:從蟻蠶孵出開始,觀察蠶寶寶的吃食、排便和活動等情況,了解蠶的生活和它們的家”的變化,并記錄下來。(例:課堂觀察4齡蠶)注意:不要用手觸摸蠶,因為它們非常柔弱。觀察結果:蠶的生長需要食物,會排便,需要定期清理蠶沙,保持蠶盒的衛生。蠶在生長過程中會經歷蛻皮的過程,蛻去舊皮后,蠶進入新的齡期。2.怎么知道蠶還活著呢?蠶會運動、進食、排便,這說明蠶還活著。3.這一次看到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樣?這一次看到的蠶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顏色也變白了,蠶房里的絲更多了。教師小結:蠶的生長發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和食物。所以,我們必須保證給蠶提供新鮮的、干凈的桑葉,否則會危及到蠶的生命安全。科學詞匯:幼蟲是動物個體發育中頗具形態和生理特點并有胚胎性質的發有階段;一般具有暫時性專有器官或構造,以適應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發育形式下的幼體則無此情形。通俗來講就是“幼蟲小時候”。探索二:用放大鏡觀察蠶的幼蟲和它的食物。(一)觀察蠶的幼蟲。播放視頻用放大鏡觀察蠶的幼蟲談話:剛才我們認識了蠶幼蟲的生長變化。下面我們來認識蠶的外部形態。大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教師點撥:(展示圖片)1、頭部(1)形態:較小,位于蠶體的最前方,呈扁圓形。(2)組成:有咀嚼式口器、單眼(蠶頭左右各分布有6只單眼)等。2、胸部(1)位置:頭部后面的三個體節(環節)。(2)胸足:數量:3對,胸部每一環節的腹面各有一對。協助口器把持桑葉取食;吐絲時用于結繭;對爬行僅起輔助作用。3、腹部胸部后面的環節,由10個體節組成,第3、4、5、6節各有1對腹足,為蠶的運動器官。第10節有1對尾足,可用來挾持他物,固定身體。4、呼吸器官-氣門(1)形態:分布在身體兩側的黑色的小圓點。(2)數量:共有9對,胸部1對,腹部8對。(3)作用:氣門和蠶體內的器官相連,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進出口。 5、蠶的尾角:可以用來辨別雌雄,雌蠶尾角往前翹且有黑點;雄蠶尾角往上翹而無黑點。 (二)觀察蠶的食物蠶的口器與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屬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適于咀嚼桑葉。進食時,使用胸足協助口器把持桑葉,由上到下進食桑葉,在桑葉上會留下弧形的痕跡。隨著蠶的生長,食量會慢慢變大。蠶在進食后,就會開始排泄,排泄物是墨綠色顆粒,隨著蠶的長大,排泄物的顆粒也漸漸變大。尤其是4、5齡蠶的排泄物,可以看出其形狀近似短圓柱形。觀看視頻學生出示自己的記錄單、照片、圖畫、標本等,從體長、吃食情況、排便情況、活動情況、蛻皮情況等方面進行匯報和交流。學生回答:會動根據觀察回答觀看視頻學生觀察,匯報交流。觀察蠶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包括蠶吃食物、排除糞便、運動方式、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蠶不吃不動處于眠的狀態以及蛻皮、吐絲結繭、身體不斷長大等現象。對于蠶生命活動現象的觀察,從三個方面幫助學生構建認知。一是通過現場觀察自己養的蠶在蠶房中的行為,描述它們的生命活動現象;二是通過觀察蠶房中的糞便、被吃過的桑葉上留下的痕跡、蠶房中出現了蠶絲等現象推測蠶的生命活動;三是通過與剛出生的蟻蠶身體大小的比較,發現蠶在不斷長大等。通過觀察和討論,讓學生用文字和數據記錄蠶的生長變化,并且鼓勵學生采用拍照、畫圖、寫觀察日記、制作標本等多種方式進行記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堅持不懈觀察記錄的重要性。本部分內容除了幫助學生了解蠶幼蟲的外部特征,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提升觀察研究動物外部形態特征的能力。觀察記錄單意在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蠶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征用畫圖的方法記錄下來,這也是研究生物常用的方法。3. 交流研討研討一: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蠶剛孵化出的樣子:很小,很黑,像螞蟻一樣,身體很柔弱。生長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身體由短變長,由細變粗,體色由黑色變成白色,身體表面有許多細毛變的光滑等。研討二:蠶用身體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圍的環境?蠶寶寶頭上雖然有六個單眼,但是視力非常不好,只能大概感受亮和暗,看不清具體東西,所以大部分情況下,蠶是靠嗅覺和味覺器官來尋找和辨認食物的。研討三: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什么?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還要注意保持蠶盒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學生交流討論,根據之前的觀察活動總結結論。學生交流討論,根據之前的觀察活動總結結論。學生交流討論,根據養蠶寶寶的經驗總結。交流時,讓學生出示自己的記錄單、照片、圖畫等。交流的內容要基于前面的觀察活動,要引導學生基于觀察記錄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形成對蠶幼蟲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動現象及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4.科學拓展拓展一:觀察蠶的蛻皮播放視頻觀察蠶寶寶蛻皮教師總結:蛻皮:(1) 含義:蠶生長到一定的階段,會長出新皮,換下舊皮,這叫蛻皮。(2)原因:蠶蛻皮是因為蠶的外皮不會隨著蠶體的增長而增長,所以當它的身體增長到一定程度時 ,蠶就會換下較小的舊皮。(3)次數:蠶從蟻蠶到結繭前會蛻4次皮。眠:(1)含義:蠶在蛻皮前,不吃也不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2)時長:眠期長短不一,從數小時到一天。熟蠶:幼蟲發育到5齡末期,逐漸停止取食,蠶體收縮,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狀,此時叫熟蠶,開始吐絲。拓展二:播放視頻觀察蠶的吐絲結繭教師點撥:蠶到了5齡末期(蛻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逐漸體現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在吐絲前會排泄出像水樣的排泄物;食欲減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軀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上下左右擺動尋找營繭場所,此時的蠶稱為熟蠶或適熟蠶。熟蠶不進食,并且它的身體發黃發亮后,就要開始吐絲了。在蠶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紙做一些小格 子,為蠶寶寶結繭做準備。一 旦發現蠶成熟了,就可以把它們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沒有架子或格子房,蠶也會在盒子的角落里結繭。觀察蠶吐絲的過程。用圖畫記錄下來。觀看視頻觀看視頻完成蠶吐絲的圖畫記錄蠶將會怎樣變化?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問題,需要學生在養蠶的過程中細心觀察,為接下來蠶吐絲結繭做好準備。本課拓展部分是指導學生為蠶結繭做準備及觀察蠶吐絲的過程。蠶吐絲結繭時需要借助外界物體固著吐出的絲。指導學生用紙板做成的小格子,將其放在蠶房中。作業布置完成同步練習題課后作業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蠶的幼蟲生長過程中伴隨著眠和蛻皮現象;蠶的生長發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和食物;蠶的身體能夠感知外界環境的刺激;蠶的幼蟲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身體由口、眼、足、氣門等結構,與取食、運動、呼吸等功能相適應。對養蠶活動和研究蠶的生長變化保持濃厚的興趣,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思考小結內容,鞏固學習知識。板書2.3 蠶長大了板書設計教學反思蠶其貌不揚的外表,甚至說那笨拙的樣子會有一種令人生厭的感覺,可它卻有一種默默無聞、一心吐絲造福人類的可貴品質。人們的記憶中早已沒有了笨笨蟲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被美化的、可愛的小生命。今天,在進行蠶的身體結構認識的教學環節中,當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蠶的圖片出示在學生面前時,部分學生都把臉轉到一邊,并不停地說:“真惡心。”個別幾個學生雖沒有做出那么強烈的反應,但也只是為了免遭老師的批評。我當時確實很氣憤,可轉念一想,如果換成我,不了解蠶吐絲的本領,看到這樣一個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會有惡心的感覺。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種事物,需要建立在對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礎上。我向學生們生動地講解了蠶這么小的生命,卻能吐出那么多的蠶絲,人們用這些蠶絲織成了許多精美的絲織品。學生的心理在一點點變化,由厭惡到驚嘆再到喜愛,我抓住這個契機,問同學們:“你們喜歡蠶嗎?”學生們都毫不猶豫地回答喜歡。于是我就讓學生們帶著這種喜歡之情再去觀察這個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體結構的特點。學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樂融融,最初的厭惡之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