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第2課時 比大小.doc
第2課時比大小教學內容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第17頁內容及第1819頁練習三的第3、6、7小題。內容簡析在第一單元我們已經學習了比多少,學生對同樣多、多些和少些等知識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節課主要通過猴子分水果,再次感知同樣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同時,認識“”“”和“=”三個數學符號,會用這幾個符號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教學目標1. 了解“”“”和“=”的含義,會用語言(大于、小于或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2. 學會比較數字大小的方法,會正確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并用符號表示。3. 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教學重難點學會比較數字大小的方法。教法與學法1. 本課時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已經學過的一一對應的方法,以及象形統計圖,使學生直觀地看出誰多誰少還是同樣多;對于“”“”和“=”的運用,則抓住“開口朝大數”這一特點。2. 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觀察,自己動手擺一擺、排一排等活動,擺成與書上相近的象形統計圖,分辨出誰多誰少還是同樣多,并用“”“”和“=”表示出來。承前啟后鏈學習:運用“”“”和“=”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如:3=3,32,34。復習:復習同樣多、多些和少些的含義。延學:運用“”“”和“=”比較算式的和與另一個數的大小。如:3+241+35。教學過程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多媒體課件展示法:播放課件,有3只小猴在美麗的大森林里玩耍,它們玩得好高興啊,午餐的時間到了,桃子、香蕉和梨擺了一堆教師導語:它們各有幾個?你能看出哪種水果夠吃,哪種不夠吃嗎?由此導入本課課題。【品析:利用課件展示導入課題,形象、直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們直接切入到教材例題當中。】故事描述法:教師根據情景圖內容設計“3只小猴吃水果”的故事,有一天,3只小猴正在花果山上玩耍,它們蕩秋千、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可是不一會兒,3只小猴的肚子咕咕亂叫起來,原來它們餓了,于是拿出準備好的水果,想飽餐一頓,可是水果不一樣多,如果每只小猴吃1個桃子、1根香蕉和1個梨,夠不夠?由此導入本課課題。【品析:通過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主動探究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引入課題。】游戲引入法:教師布置“占座”游戲,3名學生圍著2個凳子轉圈,聽教師隨機喊口令,當教師喊到“請坐!”時,3名學生中只能有2名學生坐下教師導語:學生和凳子哪個多?(生:學生多。)那么3和2哪個大?(生:3大。)也就是3大于2由此展開課題。【品析:游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了數學知識,即3大于2,在快樂的游戲中思考問題,寓教于樂。】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和學生一起觀察教材第17頁的情景圖,提取圖中信息,并找出待解決的問題。(1) 整理從中獲得的信息。3只小猴正在吃午餐。草地上放著桃子、香蕉和梨。(2) 需要解決的問題:怎么運用“”“”和“=”比較它們數量的大小?組織學生前后桌4人為一組討論,探究解題思路。學生拿出數字卡片和畫片,在教師的指導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1) 認識“”“”和“=”。認識數學符號:“”叫作“大于號”,讀作“大于”;“” 叫作“小于號”,讀作“小于”;“=” 叫作“等于號”,讀作“等于”。 “”“”和“=”的含義:“”表示前面的數比后面的數大;“”表示前面的數比后面的數小;“=”表示前面的數和后面的數一樣大。(2) 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數的大小。圖上有3只,3個,我們就說3等于3,用符號“=”來表示,如圖:圖上有3只,2根,我們就說3大于2,用符號“”來表示,如圖:圖上有3只, 4個,我們就說3小于4,用符號“”來表示,如圖:(3)用數的順序也能比較兩個數的大小。5以內的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是1,2,3,4,5,前面的數比后面的數小,后面的數比前面的數大。3只和3個同樣多,即3=3 。3和2比,3在2后面,即32 。同理,3和4比,3在4的前面,所以34 。小結: 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使用符號“”“”和“=”來表示。當兩個數相等時,用“=”表示,當左面的數大于右面的數時,用“”表示,當左面的數小于右面的數時,用“”表示。【品析:觀察情景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邊操作一邊對比,發現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教學時,運用已經學過的“一一對應”的方法,能有效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于“”“”的使用,強調“開口朝大數”的特點。】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在學習完本課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請同桌之間互相討論這節課的內容,然后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學生通過交流探討進行系統整理。質疑:如何避免用錯“”和“”?學生在一起討論,聯系上面學過的知識,總結出方法:使用時,要牢記開口總是朝向大數,尖角總是朝向小數。并注意多做兩個數進行大小比較的題目,達到熟能生巧。【品析: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學生常常出現對“”和“”的混淆,讓學生記住符號和數字之間的關聯特征,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說一說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方法嗎?”在師生共同總結之后,回顧學過的內容,理解符號“”“”和“=”的含義,會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然后銜接下節課學習任務,思考如下問題:“幾”和“第幾”的含義有什么不同?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學生熟練使用符號“”“”和“=”來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各種符號的運用。知道符號的開口朝向大數,尖角朝向小數。反思過程,本節課的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營造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教學情景。在學生用學具動手操作時,由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參差不齊,應該安排優等生和學困生進行結合,他們之間取長補短,效果會更明顯。我的反思:板書設計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