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九年級全一冊物理第13章第2節第1課時 探究物質的比熱容 教案.doc
第1課時 探究物質的比熱容 1、 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2.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3.利用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并提高他們分析、歸納能力。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比熱容概念的建立難點:探究不同物質吸、放熱性能不同的實驗,現象分析三、教學過程一、投影幾幅圖片,由學生分析沙漠地區某一天的氣溫變化以及同一天同一緯度某一海 濱城市的氣溫變化。提出問題:同一天這兩個地方的溫差為何如此之大?激發學生思考,進而提出課題: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二、活動: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性能1提出問題: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種類是否有關? 2猜想與假設(只有兩種可能):(1) 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種類有關;(2) 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種類無關;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提示: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質量、溫度的變化量有關,可能與物質種類也有關系,實驗時,為了驗證物體吸熱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是否有關,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學生討論)方法研究:控制變量法。具體做法:(1)如何選取物質:選取 相同的兩種不同物質,如水和煤油。(2)如何使水和煤油的溫度升高?(3)如何比較水和煤油哪個升溫更快?(4)如何判斷溫度的變化?(5)在考慮了上述幾個問題后,談談你的思路。(學生交流與討論、發表見解)5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根據你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把你測得的實驗數據記錄下來:物質名稱質量m/g初溫t 0/末溫t/溫度變化量t/加熱時間t/min吸熱多少水80色拉油806分析論證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有關。即不同物質吸熱本領不同。(二)比熱容(符號:c)如何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差異呢?引導學生在相同條件下比較:即必須讓質量相同,溫度升高也相同。很明顯:如果質量都取1kg,溫度都升高1,比較起來最方便。進而引入比熱容概念。1比熱容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所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2比熱容的單位:它由單位、溫度、熱量的單位復合而成,類比速度等物理量的單位組成,組合出比熱容的單位:J/(kg.),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訓練)。3速查比賽:(1)比熱表中比熱容最大的物質是: ;它的比熱容是: ,其物理意義是: 。1g水的比熱容是: ;1kg水的比熱容是: ;由此可見:比熱容是物質的屬性之一。(2)冰的比熱容是 ;可見物質在不同狀態時,比熱容不同。(三)生活物理社會1分析海陸風的成因2水稻育秧問題水稻是喜溫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時,為了防止霜凍,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過夜,第二天太陽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釋原因嗎?3三峽蓄水后,對上游的氣候會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四、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完成PPT上面的練習題5、 板書設計第2節 科學探究:物質的比熱容 1. 比熱容的概念2.用比熱容的概念解釋有關的現象六、課后反思物質的比熱容是初中物理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并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本節課我從學生角度看,初中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采用的是一種開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我這節課做的好的地方在于,特別重視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物理,社會的物理”。我在設計此課時,從沿海漁民極為關心的天氣預報入手,引入新課;緊接著讓學生聯系著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啟發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比熱容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教室取暖、機器冷卻、稻田對稻苗保溫等,并且讓學生自己測量一天西安的氣溫變化并繪制成圖, 充分讓學生體會了解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晝夜溫差小的原因,從而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我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設計等等。這些改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