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8《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左老師獲獎作品).doc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案課題明朝的對外關系授課時間教來源:gkstk.Com學來源:學優高考網目標知識與技能來源:學優高考網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來源:學優高考網gkstk過程與方法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內容的學習和分析,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這位民族英雄,還可引導學生發現鄭和與戚繼光這二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教學難點1鄭和能成功地實現遠航西洋的條件。2涉及的時空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教 具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由小視頻鄭和下西洋引出要講的內容,同時通過視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講授新課:(一) 鄭和下西洋1. 先總的點出人類文明交往的兩種方式,一是和平交往,二是暴力沖突,要求學生指出今天所學內容鄭和下西洋屬于哪種,戚繼光抗倭屬于哪種?2. 講述西洋的概念及范圍3出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4. 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5.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點評,并進行歸納和講解:時間:1405 - 1433年目的:提髙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冨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次數:先后七次到達范圍: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評價: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6.自主探究面對諸多困難,鄭和最終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相應的引導、點評和歸納)客觀條件:包括當時經濟發展,國力強盛,造船水平的髙超,航海技術的掌握,指南針的應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主觀方面,鄭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同時他還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另外鄭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蘭教和佛教教義,西洋各國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蘭教,這也是遠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條件。當然,船隊中其他成員也是功不可沒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7對比鄭和下西洋概況和歐洲航海家航海情況,得出什么結論?(結合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到達美洲對照表思考)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到美洲) 比較結果首航時間 1405 年 1492 年 早半個多世紀次數 7次 4次 次數多船數 200多艘 17艘 船數多人數 27 000多人 1 0001 500 人 人數多船只大小 最大海船長44丈(151_8 米),寬 15 丈(61.6 米)旗艦長24. 5米,寬 6米 船只大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 美洲 范圍廣學生討論觀察得出答案。(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8,延伸升華,鄭和身上哪些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二)戚繼光抗倭根據課件展示題目,學生自學戚繼光抗倭這一節內容,并小組展示1.倭寇指什么?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集團,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 ,沿海人民稱他們為“倭寇”。2、明朝中期為什么倭患嚴重?明朝中期,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中國國力減弱、海防松弛。3、倭患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到處燒殺擄掠,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4.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5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那么,抗倭斗爭取勝的原因是什么?反侵略的正義的戰爭;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先明確交代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這是戚繼光的話,大意是:做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患。(2)戚繼光的主要事跡:1561年率領“戚家軍”在臺州抗倭,九戰九捷。后又到福建、廣東一帶與其他抗倭將領共同抗倭。7略講澳門回歸祖國,播放七子之歌澳門,激發學生的自豪感!三、合作探究:1.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頻繁,屬于友好往來。明朝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表現為沖突與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2. 根據以上所學內容,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3.感情升華,作為一個中學生要銘記自己的使命,少年強則國強!四,課堂小結展示本課知識線索回顧本課知識(詩)環節時間351720板書設計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1、 鄭和下西洋2、 戚繼光抗倭作 業設 計八、課后作業多媒體出示習題教學反 思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否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課堂上應該引進一些不同的觀點,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也沒有必要提供一個準確的答案。確實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歷史上也是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