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郁老師獲獎作品).docx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兩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2)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主要內容。2過程與方法(1)辯證分析: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以傳播的原因及所產生的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社會意識理論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能力。(2)根據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知識、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分析,本課采用常規課與活動課相結合的綜合課型方式進行教學。教學活動將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生通過確定研究目標,親自動手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2)認識到兩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3)培養求真求實學風:通過了解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經歷和史記的卓越成就,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學風,注重學習與實踐的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難點: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教學設計思路1教材分析本課主要介紹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內容: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兩漢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同時這些科技成就運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學習本課有助于理解我國統一國家政權建立的歷史意義。2學情分析(略)3教學方法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教學準備圖片、史料、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講述: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本、所用的練習本、閱讀的各種報刊、雜志等都離不開“紙”。“紙”廣泛應用于我們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紙是怎樣發明的嗎?觀看圖片,領悟進入新課。欣賞圖片,激發學習的興趣。探究新知(授新課)1造紙術的發明過渡:在紙發明以前中國古人都有哪些書寫材料,這些材料有哪些缺點?(1)紙的發明展示甘肅天水出土的紙圖片,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提出問題: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已經可以用于書寫文字和繪圖,它有什么缺點?(2)蔡倫改進造紙術(東漢)后來,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這就是改進造紙術的蔡倫(播放蔡倫改進造紙)的視頻)。提出問題:請大家到教材中找一找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所用的原材料有哪些?展示原材料的圖片: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蔡倫改進后的紙有什么優點?意義總結: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把這種紙叫“蔡侯紙”。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展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的發明對我國及世界產生極大的作用,那造紙術工藝有哪些步驟?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造紙工藝流程圖,并展示造紙工藝流程圖。動腦筋紙廣泛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你能說說有哪些方面嗎?現代人將廢舊紙或紙制品回收作為造紙原料,經過一定的加工程序,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質量標準的紙,這種紙叫做再生紙。今天人們大力提倡再生紙有什么意義?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不易刻寫;笨重、昂貴;不易保存。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 回答問題: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做原材料。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高。觀看圖片,理解造紙術的意義。閱讀課本,回答問題:漂洗、浸泡原料。用草木灰除去原料中的油脂、色素。把原料切碎、煮爛。把原料搗成細纖維,并放入水池攪成紙漿。用模具撈取紙漿,并曬干使之成型。紙成型后表面粗糙、發皺,不利于書寫,需用力砑光,使紙張表明平滑。可以用于書寫、繪畫;用于包裝;用于制造紙質生活用品,如紙杯、紙盒。我國自然資源有限,特別是森林資源不足,使用再生紙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也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紙發明的重要性。培養識圖能力了解早期紙的缺點。了解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的相關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情感。2張仲景和華佗(1)張仲景哪位同學來講張仲景的故事?張仲景的醫學成就是什么,后世尊稱他為什么?播放傷寒雜病論視頻講述:傷寒雜病論把霍亂、痢疾、流行性感冒等急性傳染病稱為傷寒諸癥,然后辨別病情,找出病源,提出治療方案和相應的藥方。金匱要略匯集了各種雜病藥方,記錄了內科、 外科和婦產科等數百個藥方。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了辯證施治的原則,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學家譽為“萬世寶典”。(2)華佗提出問題:我們經常用“華佗再世”來形容一個人醫術的高超,那么華佗在醫學上的成就是什么?總結:“麻沸散”是全身麻醉藥劑,用于外科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華佗還創制了一套醫療保健體操,因為這套體操模仿鹿、虎、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所以叫做“五禽戲”。華佗認為,人應當經常活動,血脈才會暢通,才不會生病。(展示“導引圖”)哪位同學能講述華佗的故事?講故事:張仲景做了長沙太守后,堅持為百姓治病。按當時規定,他這一級別的官,不能隨意接近百姓。他想出一個辦法,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大開衙門,坐在大堂上接診。為了紀念張仲景,后人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圣稱為“坐堂先生”。回答問題:傷寒雜病論、“醫圣”。(1)回答問題:制成“麻沸散”;醫學體操“五禽戲”。講述故事。鍛煉語言能力。理解張仲景的醫學成就。了解華佗的主要成就。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3歷史巨著史記(1)司馬遷的生平提出問題:同學們概述司馬遷的故事。(2)史記史記的內容提出問題:史記是一部什么樣體裁的書?它記述了什么時期的史事?它的歷史地位怎樣?)活動探究朗讀史記的片段,談談史記是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司馬遷撰寫史記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治學和治史態度?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么?其重要價值在哪里?(1)講述司馬遷的故事。(2)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理解史學體裁。(3)朗讀史記的片段,回答問題: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如:肯定陳勝、吳廣起義,指斥暴君、酷吏,大膽評論漢武帝的功過等。成書的條件:從小愛好文史;年輕時去各地游歷,收集了大量資料,開闊了眼界;做了史官后,利用國家藏書處,閱讀了大量書籍;十年多的刻苦努力,終于成書。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與史學著作。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進一步了解司馬遷的品質。了解史記的主要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了解史學體裁,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學風,注重學習與實踐的結合。4道教和佛教(1)道教的興起提出問題:道教什么時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是誰?道教的基本主張是什么?道教與道家是一樣的嗎?我國道教的發源地在哪里?展示圖片青城山。道教在它誕生之后,就對中國文化直接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后期,中國文化隨處可以見到道教影響的印跡。尤其在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影響,同學們接觸比較多,可以試著舉一些例子。(2)佛教的傳入提出問題: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時候傳入我國?佛教的基本主張是什么?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第一所寺院叫什么名字?教師引導:東漢明帝時,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回來時請了兩位西域的高僧,并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洛陽。明帝令人建寺存放,請兩位高僧也住在里面,取名白馬寺。佛教對我國有什么影響?教師引導:佛教的傳入,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文體,詞語等。激發了中國神魔小說的創作熱潮,西游記就是其中優秀作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如蘭盆會、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也是源于佛教,甚至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也不知不覺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觀念,如煩惱、世界、煙緣。佛教的道德觀更對我們的人生有著相當的影響,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就是很多中國人沿用至今的生活準則。隨著佛教的傳入,帶有佛教藝術的特色的塔、寺等建筑興起,石窟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舞蹈藝術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響。欣賞中國四大佛教圣地。動腦筋:佛教和道教為什么會在我國古代得以傳播和發展?猜一猜:你知道下列成語或俗語跟哪個宗教有關?(1)東漢時期,張道陵。道教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思考問題,回答問題:道家是哲學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道家創始人是老子,道教創始人是張道陵。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都講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青城山。分組討論:文學:如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西游記的人物有以如來佛和玉皇大帝為首的佛、道的兩個系統;道教還對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家藝術想象力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李白詩作中那種瞬息萬變的豐富想象力,就同他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有著明顯的關系。藝術:道教的宮觀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豐富了中國的園林和藝術。科學技術方面: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道教方士在煉制丹藥的過程中發明的。道教講究養生之道,保存并發展了氣功,也對中國的人體科學做出了貢獻。(1)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白馬寺。佛教的傳入,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欣賞圖片。討論問題,回答問題:佛教的主張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的主張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所以,這兩種宗教都得到統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傳播和發展。回答問題: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佛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道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佛教)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道教)不看僧面看佛面。(佛教)了解道教的基本概括。了解道教和道家的區別。了解道教對現實生活的影響。聯系生活,學以致用。對佛教的傳入、基本主張、傳入的意義形成清晰概念。了解佛教在我國盛行的情況。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能力,進一步了解佛教和道教的區別。激發興趣,學以致用。課堂總結歌謠記憶歷史:西漢發明造紙術,東漢蔡倫又改進。質優價廉宜推廣,文明傳播 世界行,東漢末年張仲景,出書傷寒雜病論。外科祖師是華佗,“麻沸散”五禽戲立根基。司馬遷著史記,記錄黃帝到武帝。編撰使用紀傳體,文筆簡潔是范例。歸納、梳理知識點。理清所學知識,快速輕松記憶本課知識點。課后作業寫調查報告:中醫與生活調查形式:走訪老中醫或看觀看相關電視節目等。學生分組動員。傳承中醫文化感語中醫與生活板書設計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紙術的發明二、張仲景和華佗三、司馬遷和史記四、道教和佛教教學反思本節課我以啟發式為主要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了解兩漢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并使這種愛國主義情感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進入第一主題:造紙術的發明。在講解造紙術的由來以及改進的過程,我根據多媒體上的圖片,課本中的小材料以及造紙的動態過程,適時的提問,向學生強調三個內容:第一,造紙是西漢時我國發明的,西漢時候的麻紙由于質量差產量低不適合普遍書寫,因此才會改進造紙術,第二,蔡倫在改進造紙術具體改進在原料方面,由于造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第三,演示動態的造紙過程,強調雖然今天造紙廠使用比較先進的機器生產,但是造紙的基本程序沒有太大變化。(設計意圖:通過同學的自主講述,設計圖片情景,運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更能掌握造紙術的發明改進過程)由于我國的造紙術優點突出,世界上大多的造紙術大多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請同學們思考:造紙術發明與改進的歷史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最后總結造紙術的發明,體現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進入第二主題:張仲景和華佗請同學回答大屏幕的幾個問題:1、兩漢時期有哪些成就哪些名醫?2、張仲景的醫學貢獻有哪些?3、華佗的醫學成就有哪些?(設計意圖:利用課本中現成的材料讓學生感受張仲景成為醫圣的原因,不僅是醫術還有醫德,通過上臺展示五禽戲,使學生體會五禽戲強身健體的作用。補充相關的課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入第三主題 司馬遷與史記多媒體展示司馬遷的畫像,簡介,和“人固有一次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名言。角色體驗活動:穿越時空隧道,回到漢朝,根據大屏幕上的材料以及三個情景設置,請同學講解,感受司馬遷刻苦,堅毅,嚴謹,秉筆直書的精神。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得出結論:司馬遷不愧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由衷地對司馬遷的“刻苦發奮,秉筆直書,踏實嚴謹等”可貴精神表示欽佩。進入第四主題-佛教與道教回答問題:1、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教義和傳播方式是什么?2、 佛教起源哪?創始人?教義是什么?3、 為何佛教能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提倡并受到中國老百姓的歡迎?4、 佛教傳入的影響?(設計意圖:歷史的學習要為政治活動而服務,現在國家倡導宗教自由,不得強迫青少年信奉宗教,因此我通過問題,簡單的使學生了解對兩漢的宗教的基本史實,不作為深入了解。)本課的內容不多,但邏輯性不太強,如何呈現給學生一個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具有邏輯性的課堂,就必須尋找一個線索將課本重新編排。所以我用分層教學來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這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