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案(錢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及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2、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3、認識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學重點:秦末農民戰爭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等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教學方法:1、知識要素學習法2、情景教學法3、比較分析法4、啟發式教學法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課 時:一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大家喜歡看電影嗎?請同學們來看一段影片(播放電影英雄片斷),同學們知道影片中這位霸氣凌人的君主是誰嗎?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統一六國后的秦始皇可謂是威震四海,為此他變得更加不可一世。他自稱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統治能夠千秋萬世。事實上,秦始皇有沒有得償所原呢?是,沒有。他做夢也不會想到,他費盡畢生精力,苦心經營的秦王朝竟然是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那么,赫赫一時的大秦王朝為什么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相信通過今天的新課我們將會找到答案。講授新課:一、秦的暴政下面我們來看一些圖片和資料,通過材料來探討一下,看看秦朝統治末年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從而使大秦王朝能在頃刻間土崩瓦解。1、徭役繁重大屏幕出示阿房宮、秦長城、秦皇兵馬俑圖片,提問:當我們回到秦朝看到這些宏偉壯觀的建筑時,你有沒有想到,在修建它們的時候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啊?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秦朝法律規定,男子17歲就需要到官府登記戶籍,從此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史料記載,秦始皇北筑長城征調50萬,南戍五嶺征調50萬,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征調70萬,加上修馳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調服役的不下300萬人。看完這組數據大家不妨來動腦筋,算一算,根據史料推測,秦朝全國人口有2000萬,婦女人數1000萬人,男子中的老弱病殘、小孩600-700萬人,剩下的青壯年勞動力還有多少?(學生計算回答)剛剛已經說過,每年還有服徭役不下300萬,最后,壯年男子在家耕田的還剩多少?通過材料中的這些數字,你能看出秦朝末年出現了什么狀況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總結:2000萬人中減去約占半數的婦女,再減去男子中的老弱病殘和小孩,壯年男子總數不過三四百萬,再減去服役的三百萬人,在家耕田勞作的男子便所剩無幾了。可以說徭役非常的繁重。過渡在家耕田勞作的人們是不是就能踏踏實實的過上好日子呢?2、賦稅沉重請同學們想一想下面幾個問題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和糧食,錢和糧食從哪里來呢?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3、這些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過渡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賦稅,我不去服役、我就不交稅,行不行?行,你不交試試,看看等待你的是什么。3、刑法殘酷出示材料具體的了解秦朝刑法的規定:按照國家規定:國家的法令.先是黥面(即在臉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種侮辱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種酷刑),砍斷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腳),又腰斬(攔腰斬斷),最后是醢(即剁成肉醬).一人有罪,家族和鄰里都要受罪提問:了解了秦朝的刑法你有何感想?你有什么感覺?(學生回答)是不是有種心驚肉跳的感覺,誰能說說這些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秦朝刑法殘酷)過渡以上這些材料充分的體現了秦朝統治者的殘暴。人們詛咒秦始皇能夠早點死,希望新皇帝登基讓老百姓的日子過的好點。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病而亡。秦始皇死后,他的兒子繼位,即秦二世。當時,秦朝百姓希望秦二世的統治能夠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是這樣嗎?秦二世的統治又如何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則材料。4、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材料:秦二世即位后下令將秦始皇無子的妃嬪全部陪葬,把修驪山墓地里機弩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誅殺兄弟、姊妹22人,殺害蒙恬等大臣不計其數,不斷增加賦稅和徭役。提問:看完這些材料,你覺得秦二世是個好皇帝嗎?(學生回答)歸納總結:秦二世的統治更加黑暗過渡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二世更加殘暴,怎么辦?如果你是一個秦朝的百姓你打算怎么辦?甘愿受壓迫嗎?(學生討論回答)二、秦末農民起義1、陳勝、吳廣起義過渡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樣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此拉開了序幕。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農民起義要把握起義的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意義和起義的三部曲:原因、經過、結果。先看五要素,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公元前209年;地點:大澤鄉;領導人:陳勝、吳廣;事件:大澤鄉起義,意義我們等會再談,再看三部曲,原因:從起義爆發的過程中大家看出了起義的原因是什么嗎?(學生回答)如果沒有大雨,不會誤期,農民起義是不是就不會爆發了?(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明確:起義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根本原因:秦的暴政過渡理解了起義的原因我們在來看一下起義的經過,學習歷史,地圖很重要,正確的使用地圖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學們可以借助課本49頁的插圖以及大屏幕的地圖演示來學習陳勝、吳廣起義的經過。經過:在大澤鄉起義殺秦軍攻打縣城、占領陳,建政權挺進咸陽秦軍反撲陳勝、吳廣被害。過渡大澤鄉起義時,起義軍就是九百多農民,不到半年,打到咸陽附近的時候已經發展到幾十萬人,天下云集響應。同學們想一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什么能得到各地農民的響應?說明了什么問題?(民心,伐無道、誅暴秦是民心所向)這次起義的最終結果是什么呢?(失敗)為什么會失敗?咸陽在秦朝有著特殊的政治地位,它是秦朝的都城。起義軍打到咸陽附近已經威脅到了秦的統治中心。再腐朽的王朝,他也不會自甘滅亡,必然會組織力量鎮壓,由于秦軍力量過于強大,以及起義軍內部人員叛變。起義軍被鎮壓下去,陳勝、吳廣相繼被部下殺害。提問:失敗了的起義是不是毫無意義沒有價值?意義何在?在此之前的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起義?(學生回答)過渡正因為陳勝吳廣這種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才使得陳勝吳廣雖然被人殺死,他們的起義雖然失敗,但他們燃起的反秦烈火卻沒有熄滅。提問:繼陳勝、吳廣之后,眾義軍中出了兩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們是誰?2、項羽、劉邦抗秦。過渡大再來看一段影片(播放項羽破釜沉舟片段)。影片中的將領是誰?項羽,項羽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性的戰役“巨鹿之戰”。在巨鹿之戰中項羽運用了一個非常高明的軍事手段,而且給我們的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成語,項羽是怎么做的呢?留下了一個什么成語?1、 巨鹿之戰誰能說一說項羽在這次戰役中的高明之處?為什么項羽能夠以少勝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項羽這招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當時的情況是,項羽在兵力上處于絕對的劣勢,接近1:10的比例。按照常規的戰術,不大可能取得勝利,而項羽的做法是將他和士兵們的退路堵住了,要么勝利前進,要么戰死沙場。為了活命,將士們除了與敵人英勇戰斗,別無選擇。這就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斗志,起到以一擋十的威力。項羽在特殊的情況下,運用特殊的做法,應該說是非常高明的。過渡 在項羽指揮巨鹿之戰的時候,劉邦也沒有閑著。他率兵一直打到咸陽。由于當時秦軍的主力都在對付項羽,結果讓劉邦撿了個大便宜,輕輕松松就攻陷可咸陽。威震四海的大秦王朝就這樣走到了它的盡頭。2、 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兵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過渡 所謂“一山不能藏二虎”,秦朝滅亡后,兩位農民軍的領袖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由誰來做皇帝呢?論實力吧,項羽確實比劉邦強大得多,但是他們又有個約定,誰先攻破咸陽誰就做皇帝。雖然秦軍的主力是給項羽的軍隊給打敗的,但是咸陽卻是劉邦先攻下的,論理應該是劉邦做皇帝。項羽當然不會甘心將寶座拱手相讓。于是,為了爭奪皇位,項羽、劉邦在秦朝滅亡后又進行了四年的戰爭。三、楚漢之爭楚漢之爭 公元前206-前202年 項羽 劉邦過渡 之由于項羽在巨鹿之戰后,他的威望和實力都大增,自封為西楚霸王,還封劉邦為漢王。因此,人們就把他們爭奪天下的戰爭稱為“楚漢之爭”。提問:楚漢之爭還是農民起義嗎?為什么?最終勝利者是誰?(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項羽為西楚霸王,劉邦為漢王,已從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變為新的封建統治者。為當皇帝而進行的斗爭,性質變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最終的獲勝者是劉邦。公元前202年項羽在烏江邊上自刎而死,項羽死前嘆道:“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你認為他的說法對嗎?材料: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來劉邦在談到為何能戰勝項羽時說:張良、蕭何和韓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們,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學生看材料,分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教師歸納:劉邦:入咸陽后,廢秦苛政, “約法三章”,贏得民心,項羽:進入咸陽后,一味依賴武力,剛愎自用,大肆殺掠、火燒秦宮,失去民心,毫無疑問,最后的勝利屬于劉邦。提問: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秦朝的滅亡、項羽的失敗。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感受,能總結出什么歷史經驗教訓嗎?(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板書秦末農民起義一、秦的暴政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二世更殘暴二、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大澤鄉直接原因:遇雨誤期根本原因:秦的暴政項羽 巨鹿之戰 破釜沉舟劉邦 挺進咸陽 秦朝滅亡三、楚漢之爭項羽自刎劉邦建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