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制16《大家一起來》教案(孫老師獲獎公開課作品).doc
大家一起來 教 學 設 計課題:大家一起來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的最后一課,也是全冊書的最后一課。新教材以“兒童與自我”、“ 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涵蓋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和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四個方面內容,構成了兒童生活的基本層面。本課教材提供了游戲、故事、討論、制作等操作性,教師可以輕松地轉化為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合作的方法,樹立人際交往的規則意識,體會與他人合作的喜悅,達成課標關于使兒童獲得“對社會、對生活的積極體驗,懂得和諧的集體生活的重要性,發展主體意識,形成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的要求,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的“初步建立規則意識”,為兒童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奠定基礎。學情分析: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大約7周歲,認知上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觀點的采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學生已適應課堂學習,并正在逐步養成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有意注意集中時間不長,還是以形象記憶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已開始表現出不同的氣質和性格差異,特別是內向的孩子不善于交流,一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另一部分學生家庭忙著生二胎,因此缺少合作伙伴。因此,通過活動中的探究與實踐,讓學生學會合作的方法及在行動中樂于落實合作是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 在活動中探究合作時需要有分工,巧配合。2. 在“分角色”的矛盾沖突中,體驗謙讓是成功合作的正確態度。3. 在行動中落實合作,展示合作成果,感受合作喜悅,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教學重難點:重點:活動中探究合作時需要有分工,巧配合。難點:學會與他人巧妙配合。教學準備:教師準備:1.準備好在課堂上開展的活動所需材料。2. 制作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備注復習導入1.師: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合作就是大家一起來做一件事情。2大家會合作嗎?學生回顧合作就是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復習導入,回憶大家一起做事情的重要性。活動 1“拉小球”(17)1.師:看,地震了,瓶子里的球代表住在房子里的人。看誰能3秒內把瓶子里的夾子全拉出來,讓人們成功脫險。提醒游戲規則:我說開始再拉。2.指名兩組學生做游戲,引導學生明確是否成功脫險。師:為什么不成功?3.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成功拉出,學生討論時,教師巡視。學生明確合作要分工后,板書有分工。4. 再請4名學生進行分工拉夾子。引導學生思考:有了分工為什么還不成功?5. 請學生小組內探究怎樣配合。教師巡視指導。6. 師評價:有分工,巧配合,才成功。7. 小結:看來,我們合作時不僅要有分工,還要巧配合。板書:巧配合1.請出4名學生做游戲。學生明確結果為不成功。2.再請4名學生做游戲。明確結果仍為不成功時,學生思考不成功的原因是不合作。3.小組討論:怎樣才能成功?明確要進行分工一個一個拉。4.學生分工后拉夾子不成功,思考不成功的原因。學生思考回答,明確是沒有配合好。5.小組內“拉夾子”,探究如何巧妙配合,明確巧配合就是要嚴格按照商量好的順序一個一個快速拉出。6.再請4名學生拉夾子。通過兩次拉小球不成功的現象,學生明確不合作無法成功。充分討論有利于學生達成共識,明確合作要有分工。學生明確合作需要相互配合。通過組內實踐,進一步探究組內成員如何巧妙配合。展示分工與配合過程。根據拉夾子的實際情況,做適時調整。活動 2“分角色”(11)1.談話:小朋友,你們看過西游記嗎?今天張老師就帶來一段唐僧師徒取經路上的故事,想看嗎?2.播放西游記動畫片片段3出示面具,認識他們嗎?四個人中,你最喜歡誰?像他一樣最喜歡孫悟空的請舉手。4指名4人分角色,大家認真看,仔細聽,看他們是怎么分的?分好后幫學生戴上。5. 采訪四名學生孫悟空:你們是怎么分的?2唐僧:剛才你說最喜歡孫悟空,為什么不演孫悟空?沙僧、豬八戒采訪同上再次采訪孫悟空:聽了他們的話,你有什么感受呢?6他們為啥合作不下去?現在怎么辦呢?6.現在,大家有什么想說的?你最想夸夸誰?7.師:是的,你們遇到問題,能為別人著想,互相謙讓,真了不起!請回座位,記著課后排練,練好了表演給大家看哦。8.小結:看來合作還有一個秘訣,就是遇問題,要互謙讓。板書:遇問題 互謙讓學生觀看動畫片。說說最喜歡的角色。4名學生分角色。說說怎么分的。臺下的學生夸夸分工的學生激發對西游記的興趣。上一環節學生激烈思維活動后的適時放松。激發學生對“孫悟空”的喜愛。在“分角色”的矛盾沖突中,體驗謙讓是成功合作的正確態度注意考慮到分工成功和不成功兩種情況教師適時設計矛盾沖突情境。活動3 制作“剪貼畫”(7)教師出示剪貼畫。師:這是老師們一起合作完成的剪貼畫,制作剪貼畫,要用剪刀剪,膠水粘,要用水彩筆畫,還要有人幫忙遞東西,扶著紙。待會我們小組合作來制作剪貼畫,別忘了合作的秘訣是:有分工、巧配合、遇問題、互謙讓!注意:使用剪刀要小心,給大家6分鐘,相信通過合作,你們也能創作出更美的剪貼畫!請保管材料的小朋友拿出材料,宣布開始!教師巡視。請一組學生共同展示作品,你們是怎么做這張剪貼畫的?小結:大家看,他們分好工,巧配合,不爭不吵,互相謙讓,才做出這么美麗的剪貼畫,請大家把掌聲送給他們吧。小結:其他小組也制作出美麗的剪貼畫,我們不能一一欣賞到大家的作品,課后請貼在墻上,裝扮教室,沒有完成的小組,課后可以繼續合作。學生說說合作的秘訣學生小組合作制作剪貼畫。一組學生臺上展示合作成果。其他組在臺下共同展示。總結前面所學在行動中落實合作,展示合作成果,感受合作喜悅,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教師剪貼畫示范畫署上姓名總結(1)通過剛才的活動,同學們對合作有了新的認識。合作的秘訣就是,希望今后大家能更多體驗,合作帶給你們的快樂!(齊說)有分工,巧配合,遇問題,互謙讓。回顧,強化板書 合 作有分工 巧配合 遇問題 互謙讓教學反思:魯潔教授說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品德課程要落實主體性和生活性,就必須實施活動課程。本課是非現行教材課例,是專為落實課標關于“合作”要求而設計的活動課。課標明確指出:在課程實施中,以活動為教與學的基本形式。通過本課例的研究和實施,我們嘗試對現行教材予以有益的補充。本課自始至終以活動為主導,共有四個活動。教師由“貼嘴巴”的活動導入,學生認識到除了兩人合作外還有多人合作,在反復“拉夾子”的活動中探究合作時需要有分工,巧配合。在活動三“分角色”的矛盾沖突中,學生懂得謙讓是成功合作的正確態度。最后學生運用所學,在“做手工”行動中落實合作,展示合作成果,感受合作喜悅,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1.選擇適合兒童的活動內容品德與生活新課標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應兒童的需要。”低年級兒童以形象記憶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較差,因此選擇的活動內容應該簡單而具體,活動目的應該明確為一點,便于兒童理解、接受和達成,活動的形式應便于兒童參與和體驗。讓兒童體會合作的活動有很多,例如“兩人三足”、“大家一起做手工”等,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地震逃生”的游戲,要求在三秒鐘內拉出夾子,目標單一,兒童能理解。拉夾子的活動過程和結果也時時吸引著兒童關注、參與、體驗和思考。2.鼓勵兒童平等參與和體驗受家庭教育的影響,低年級兒童已有知識和經驗呈現出深度和廣度的不同,當活動進行到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環節時,教師應當鼓勵兒童平等地參與和體驗。如“逃生”活動中,學生兩次拉失敗后,我鼓勵學生4人小組商量,討論成功脫險的辦法。學生已經通過親身經歷,親眼所看,感受到活動要求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便積極深入地投身于小組討論之中,迫切希望找到成功脫險的好辦法。在平等的參與與體驗中,學生也獲得了合作協商、對話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3.創設兒童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低年級兒童因年齡特點,認知上仍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觀點的采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遇到問題時進行外歸因。因此在表達觀點時,往往片面且不符合實際。活動中,教師往往為了節約時間,剝奪了兒童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用自己的觀點代替孩子的觀點,從而使孩子失去了在活動中建立圖式的寶貴機會。教師應當創設機會,提供比較充分的自主探究,運用已有圖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使兒童獲得真切的體驗。4.幫助兒童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低年級兒童已開始表現出不同的氣質和性格差異,現在絕大多數兒童是獨生子女,從小缺少合作伙伴,延遲滿足的能力較弱,往往耐不住性子,喜歡搶頭爭先,使活動出現障礙,教師要幫助兒童討論并明確出現錯誤的原因,從而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拉夾子”活動中,當兒童按照小組討論好的辦法和順序,再拉失敗后,全體學生都很驚訝,弄不清失敗的原因時,教師引導小組內的相互配合親自動手拉一拉,兒童通過對事實的分析,從而明確了自身的行為及行為造成的后果,體驗到配合就是按照分好的順序快速拉出,知道合作不僅需要明確分工,更需要與他人配合。5.根據兒童的反應及時調整活動同樣的活動設計,可能會因學生或教具等原因,在實際的課堂中,出現意想不到的生成,在活動課教學中,在面對不同的兒童,會出現不同的活動反映,有的兒童把繩子拉斷了,有些兒童第一次拉,搶著拉也拽出了。這種生成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當站在兒童的角度面對生成,及時調整活動,使活動按照兒童選擇的方向進行。美國休斯頓一家兒童博物館里有一句醒目的話,就是“聽過了,就忘了,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活動課就是要讓兒童通過活動,親眼見、親手做,用兒童的身心體驗,用兒童的方式探索,從而促進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道德情感的體驗和良好品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