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參觀和旅行 教學設計.docx
蘇少版)小學美術教學設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參觀和旅行作者類型造型表現課時1-2課時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 參觀和旅行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課,教學內容既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又恰值暑假過后,許多學生都有一些參觀和旅行的親身體驗,可能還在談論著暑期參觀和旅行的趣聞軼事,或許還沉靜在參觀和旅行的美好、愉悅的回憶中,此時設置此課內容適時又應景。本課學習以“感知體驗”貫穿始末,以“造型表現”抒發情懷,注重對參觀和旅行途中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秀的回想、奇聞趣事的回憶和情感體驗的回味,通過以上回想、回憶與回味,抒發對“參觀和旅行”的所見、所想與所感,用造型語言表達參觀和旅游中最有趣、最吸引人的情景和地方。同時激發學生,通過參觀和旅行感受紛繁的世界,獲取新鮮的印象,描繪難忘的情景。學生情況:五年級的學生參觀與旅行的經歷不止一次,參觀和旅行中留下深刻印象、值得回憶與回味的見聞也不少,因此本課內容極受學生歡迎與喜愛,此時的學生能夠極盡所能地運用語言表述參觀和旅行中的趣聞軼事、所見所想。然而從繪畫表達來看,此課內容對于學生極為困難,因為,此時的學生盡管有了一些繪畫基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一方面學生的繪畫表達能力較于欣賞能力與審美能力的提升存在滯后現象,另一方面學生在追求畫面的趣味性的同時逐步追求畫面的真實感,再加上本課主題所涉內容極為寬泛,學生要表達的畫面也極顯個性,教師可能無法事無巨細、處處點到。以上情況使得學生的創作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學生也會因為繪畫表達能力的欠缺而出現畏難情緒,此時的學生需要人文熏陶的同時更需要技能技巧的輔佐。教學方式、手段: 1. 從名家游記中感受古人壯舉的深遠意義,激發學生對參觀和旅行的興趣,調動學生回顧自己參觀和旅行的經歷,品味參觀和旅行中的美好記憶;2. 學生結合照片,暢所欲言談論參觀和旅行中所見、所聞和所感,與同學們分享其中的樂趣與收獲;3. 通過對名家畫作和教材圖例的賞析,增進學生對構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體會色彩語言的藝術性,學習創作表現的方法;4. 通過教師自備的參考圖例和課堂的直觀演示,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構圖、色調,將參觀和旅行中最有趣、最吸引人的情景和地方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鼓勵學生選擇單幅畫面或多幅連環的形式呈現個性畫面;5. 通過有趣有益的拓展和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將藝術學習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感悟“藝術即生活”。教師準備: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的梳理,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準備仰視、平視、俯視等多種構圖的范畫若干,示范所用的工具與材料,以及拓展所用的工具與學生用紙。學生準備:各地參觀旅行的照片,水彩顏料、鉛筆等繪畫工具。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對大師作品以及教材例圖的賞析,了解構圖與色彩知識,掌握創作技巧,并依據自己的參觀和旅行的切身體驗,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構圖、色調,以單幅或連環畫的形式進行造型表現,將參觀和旅行中最有趣、最吸引人的情景和地方加以描繪。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回憶、表述交流等形式激發學生感受參觀和旅行中的趣聞軼事,分享快樂;運用分析、探討等方法了解學習構圖與色彩知識;通過直觀演示與繪畫實踐提高造型表達能力,展現參觀和旅行的多姿多彩,并以拓展內容來豐富學生的藝術學習、提升藝術修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從參觀和旅行的回顧中獲得豐富而細膩的情感體會,感受參觀和旅行的樂趣與意義,調動學生對參觀和旅行的向往與熱愛,激發學生運用造型語言表現參觀和旅行中美好、難忘的經歷,抒發自己的情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體會參觀與旅行的樂趣與意義,引導學生運用造型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表現參觀和旅行中最有趣、最吸引人的情景和地方;學習構圖與色彩知識,提高造型表現能力。教學難點:選擇合適的構圖表現出自己覺得最有趣、最吸引人的情景和地方,處理好畫中人物和景物的主次關系。教學設計一、導入1. 以讀書的話題導入,請學生簡要交流喜歡的書目和感想,在輕松隨意的氛圍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體會讀書使人快樂、使人智慧。2. 教師出示近期所讀的一本書(不呈現書名),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快樂:請學生閱讀書中的片段,感受優美文字的同時,體會文章的形式和字里行間所描寫的主題,并以此猜測書名或書籍內容。3. 從對書名的揭示引入對徐霞客的簡要了解。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觀,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云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被稱為“千古奇人”。二、大膽猜想 嘗試練筆1. 以設問的形式調動學生對徐霞客曾經游歷過的地方作一個猜想,并結合自身的生活閱歷與學識能力,嘗試著簡要勾畫出那里的景致。2. 從學生的小練筆中初涉徐霞客足跡所到之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繪畫表現能力。三、畫作欣賞 學習構圖1. 從名家畫作的欣賞中領略徐霞客曾經游歷過的自然景觀的風貌特點,感受山水之美。引導:從畫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點?你想到了哪里的景致?提示:如果學生看不出畫面山水的地域,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提示語。(1)通過張大千的畫作讓學生感受華山的山勢峻峭、雄偉奇險,并從中了解高遠的畫面構圖特點:從下面向上仰視,才覺得高遠。比如為了夸大山之高峻或建筑的氣勢,可以把人物、房屋、樹木畫得很小;有時也可把峰頂或建筑的頂部推出畫外或隱入云層,使人不知其有多高多大。就像古人所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提示語:“險”啊,號稱第一天險。教師引導學生:表現高大景致的構圖特點,并出示豎構圖的參考圖,引導學生以仰視的角度描繪高大的景致。(2)從沈周、吳湖帆表現的廬山畫作中進一步體會畫面的高遠。提示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簡要演示山石與瀑布、流水的畫法。(3)從祝大年的繪畫作品中感受漓江春色,分析構圖的變化。提示語:這可是甲天下的山水呀!漓江春色:碧波蕩漾,新葉如洗,群峰兀立,帆影點點,一派春意盎然。漓江的春色在畫家的筆下呈現出一種整齊、均衡的美感。工筆重彩中富有極強的裝飾意味,被燒制成陶瓷筆畫,裝點在日本的橫濱飯店。教師引導學生:以較高的視點來表現寬闊的景致,構圖特點是:畫家依據自我的觀察,以強調近景、中景,由近及遠按比例逐漸放小的方式來描繪景致,并出示橫構圖的參考圖。(4)以劉海粟的黃山系列,引導學生在感受畫家筆下壯闊雄奇的黃山景致的同時,體會畫面的色彩特點,從而品味“一切景語皆情語”的作品意蘊。提示語:迎客松,云海畫家十上黃山,描繪自己對黃山的愛戀,色彩運用豐富而強烈,力圖主觀色彩對自然光色的超越。畫中形色絕不束縛于自然外觀,而純屬畫家對其物象所生情緒的表白。他筆下色彩雖然也源于自然,卻超越了自然,顯得比自然光色更加豐富而強烈,也更耐人尋味。2. 從欣賞中感受徐霞客曾經游歷的人文之秀,了解深遠的畫面構圖。(1)再以日記片段引導學生感受徐霞客游歷的足跡不僅踏遍名山勝水,還飽覽人文大觀,參觀了多處靜室,并進行了詳細記錄,為今人了解明朝僧侶的生活起居狀況提供了生動的感性資料。(2)從明代杜瓊的南村別墅圖中體會畫面造成的一種具有深遠空間的意境,并結合教師提供的參考圖,了解畫面縱深之感的表現方法。小結:藝術家們也像徐霞客那樣酷愛自然、崇尚自然,游蹤遍及名山大川,用澄澈的心懷去觀察和體悟客觀實體的本質和規律,看山水自然激發內心的思緒,以解放的思想、獨立的精神,隨心所欲、自由馳騁,也讓我們感受到這些畫作的內在美“情趣”“意境”。四、點題1. 同學們有沒有參觀與旅游的經歷呢?可以請同學們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依據同學出示的照片猜一猜地點,描述景致特點;也可以請學生結合自帶的照片,回憶、介紹自己參觀和旅行的經歷,講講途中的趣聞軼事。2. 小結:這些經歷不僅使同學們增長了許多知識、增添了許多樂趣,也給同學們留下了許多印象深刻的記憶,今天我們就要一起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富有情趣、意境的“參觀和旅行”。(板書課題)五、創作與表現 1. 交流與探討如何根據自己參觀、旅游的印象創作一幅畫?同座位議一議,大家說一說。小結:并不是事無巨細地如實描繪就好,而是要重點畫出自己覺得最有趣、最吸引人的情景和地方,可以“以景為主表現自然、人文景觀”,也可以“以人為主描繪風土人情”。2. 賞析與構思(1)賞析同齡人的作品,感受畫面的色調、表現形式、構圖特點,以及人物、景物的層次關系等。 埃及文物展畫面以人物為主,視角較高,形成俯視的畫面效果。旅游畫面色彩亮麗、富有層次感,人物較為突出,且在描繪時人物動態活潑、形象可人,整個畫面呈現的是快樂和愉悅。海邊的陽光高空俯視,展現了寬闊而金燦燦的海灘,描繪了人們或水中嬉戲、或岸邊慵懶的情景。鄉村游畫面以暖色為主,表現了鄉村繁榮、熱鬧的新氣象。從高空俯瞰大地以高空俯視的角度表現了山川的壯闊。夫子廟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了在夫子廟的旅游印象。(2)學生構思創作設想,描述畫面構圖。3. 示范與講解根據學生的構思,教師示范講解繪畫步驟和注意事項。4. 創作與表現(1)畫一畫根據自己參觀、旅游的印象進行繪畫創作;重點畫出自己覺得最有趣、最吸引人的情景和地方;可以畫單幅畫,也可以畫連環畫。(2)學一學鉛筆淡彩:可以先用軟鉛筆畫好底稿,再涂上輕淡的水彩或水粉色,干后再用軟鉛筆加工。也可以先涂上水彩或水粉色,再用鉛筆添畫。六、評價與回味1. 通過對自己畫作的介紹,表達參觀或旅游中難忘有趣的記憶,分享快樂與幸福。2. 從畫面主題、構圖、色彩中感受同伴的才能,給予學生贊賞與鼓勵。七、拓展與延伸1. 手繪旅游日記的賞析與制作。出示學生制作的簡易手繪旅游日記,感受圖文并茂呈現出的特殊味道;帶領學生用4K或8K卡紙,通過剪、折的方法巧做“8格書”;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將自己的參觀和旅行的經歷以圖文并茂的手繪形式記錄在8格書上,并在內頁貼上照片、添上文字,加以美化。2. 簡要了解我國旅游知識,鼓勵學生“愛旅游、愛生活”。欣賞馬踏飛燕,認識中國旅游標志。教師在黑板書寫“旅”字甲骨文,引入對我國旅游日的了解。結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參觀和旅行既能鍛煉人的身體,又能陶冶情操,豐富知識,開闊眼界,留下美好難忘的記憶,讓我們“愛旅游、愛生活”吧!作業要求本課學生作業主要分為課堂主題創作和課后拓展延伸。1. 課堂主題創作調動學生回憶各自的參觀和旅行經歷,結合仰視、平視、俯視等構圖知識,參考教材圖例以及教師提供的構圖圖例進行繪畫創作。本次作業要注意三點:一是引導學生盡量從不同的視角選擇畫面內容、考慮畫面構圖,使學生的畫作彰顯個性;二是在色調的運用上可以融入主觀色彩,增添畫面色彩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三是學習鉛筆淡彩的表現技法,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2. 課后拓展延伸此項作業兩個目的,一是以巧妙的方法制作8格書,重在激趣;二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自己參觀和旅行的經歷記錄下來,并在8格書的內頁貼上參觀和旅行時拍攝的照片,最后加以美化,以此串成較為完整的一段記憶,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感受藝術與生活是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教與學的評價教與學的評價始終貫穿于本課教學的整個過程,包含著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向互評,即要立足于學習內容的展開與獲得,又關涉到學習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還要顧及到對學生作業的評價,通過這樣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形成良好的學期氛圍,促進求知欲的不斷激發。 從學習內容看,本課涉及到學生對參觀和旅行的認識與情感體驗,以及對色彩、構圖知識的理解與獲得。教學要注重啟發與引導,讓學生從對生活體驗的回顧與甄選中獲得情感的升華,以包容的心態分享同伴的喜悅與收獲;同時,從對他人作品的賞析與評述中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認知能力做出相應的欣賞與評價,促進同伴間的相互交流,獲得繪畫創作的策略和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從學習過程看,教學活動的展開一方面結合文學作品、學生的切身體驗來引發學生對參觀和旅行的感性認知,以此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另一方面通過對繪畫作品的賞析與探究,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地利用已有經驗探索新的構圖知識、色彩知識,再加上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學生從中獲得知識的鞏固和繪畫技巧的提高,逐步轉向獨立的主題創作;最后,學生的繪畫作品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作出反饋。在教學這幾方面的展開中,教與學雙向互動,適時、有效的評價是教學過程不斷推進的基本條件之一,目的是不斷修正、鞏固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技巧,達到教育目標。從學生作業看,本課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認知與審美傾向,給予學生自己說畫、說自己畫的空間和機會,也通過教師評價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評價的技巧,使學生對作業的評價更有針對性、更加得法。反思和總結不同教學策略設計本課可以以一次參觀和旅游的經歷為主,表現其中的樂趣與難忘的瞬間,也可以將多次參觀和旅游的片段串聯成集,形成系列。在表現技法上,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鉛筆淡彩,以增加學生的技能表現方法,也可以就條件或者是個人喜好采用其他的繪畫工具來表現
- 關 鍵 詞:
- 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參觀和旅行 教學設計 蘇少版五 年級 上冊 美術 教案 參觀 旅行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