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中考物理第一三章單元綜合檢測含解析.docx
單元檢測(一)第一三章(考試用時: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21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2019湖北仙桃中考)下列關于聲現象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幅有關B.“男高音”和“引吭高歌”中的“高”都是指音調高C.從不同角度講,同一聲音可能是樂音,也可能是噪聲D.超聲波體外碎石利用了聲波能傳遞能量的性質答案B解析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是由振動的振幅決定的,故A正確;“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響度大,不是指聲音的音調高,故B錯誤;從環保角度出發,再動聽的樂音如果妨礙人們正常工作、學習和休息就成為噪音,所以樂器發出的聲音可以是樂音也可以是噪音,故C正確;超聲波體外碎石表明聲波能傳遞能量,故D正確。2.(2019江蘇徐州中考)把萬花筒一端對著光亮的地方并轉動,從另一端能看到千變萬化的圖案,這是因為萬花筒內放置的()A.平面鏡B.凹面鏡C.凸透鏡D.凹透鏡答案A解析萬花筒是靠平面鏡反射而成的。它是由三面平面鏡組成一個三棱鏡,再在一頭放上一些各色玻璃碎片,這些碎片經過三面平面鏡的反射,就會出現對稱的圖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3.(2019遼寧遼陽中考)如圖所示的沙畫是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它是通過將沙子灑落在平板燈臺上,做出各種造型,燈臺射出的光線由于受到沙子的阻擋,呈現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下列光現象中與沙畫的光學原理相同的是()答案A解析沙畫表演屬于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小孔成像屬于光沿直線傳播現象。故選項A符合題意;海市蜃樓屬于光的折射現象。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反光鏡成像屬于光的反射現象。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魚缸中放大的魚屬于光的折射現象。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4.(2019安徽長豐縣二模)在物理圖象中,縱坐標和橫坐標分別代表一定的物理意義,直線的傾斜程度和面積也具有特定的物理意義。下列對如圖中的兩個圖象所包含的信息的理解,正確的是()A.圖a中直線與橫軸的夾角越大,表示物質的密度越小B.圖a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該物質的密度大小C.圖b中水平直線表示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D.圖b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該物體在對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答案D解析圖a中縱坐標表示物體的質量m,橫坐標表示物體的體積V,直線與橫軸的夾角越大,說明體積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越大,表示物質的密度越大,故A錯誤;圖a中陰影部分面積是物體的質量與物體體積乘積的一半,而密度是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因此圖a中陰影部分面積不表示該物質的密度大小,故B錯誤;圖b是v-t圖象,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不是靜止,故C錯誤;圖b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物體速度v與時間t的乘積,即vt,s=vt是勻速直線運動的路程,故D正確。5.小林在做“測量某金屬塊的密度”的實驗時,測出幾組數據,并根據這些數據繪出圖象,下列四幅圖象中,描述正確的是()答案A解析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同一物質,密度是一個定值,與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如果圖象橫軸表示質量,縱軸表示密度,表示金屬塊的密度是一個定值,不隨質量的增大而變大,圖象應該是平行于橫軸的一條直線,故A正確,B錯誤;如果圖象橫軸表示體積,縱軸表示密度,金屬塊的密度不隨體積的增大而變大,圖象應該是平行于橫軸的一條直線,故CD錯誤。6.(2019湖北鄂州中考)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某小組同學利用圖甲測出了透鏡的焦距后,正確安裝并調節實驗裝置如圖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由甲圖可知該透鏡焦距為40 cmB.乙圖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符合放大鏡的成像原理C.在乙圖中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蠟燭與光屏的位置互換,則成像情況符合投影儀的原理D.如果在燭焰與透鏡之間放置一近視眼鏡的鏡片,則將光屏適當左移可得一個清晰的像答案C解析由甲圖可知該透鏡焦距為40 cm-30 cm=10 cm,故A錯誤;由圖可知,物距大于像距,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所成的像是縮小倒立的實像,是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故B錯誤;根據光路的可逆性,若將光屏和蠟燭的位置互換,在光屏上仍能成像,此時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其應用是投影儀,故C正確;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靠近凸透鏡時,使光線發散,像會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遠離凸透鏡,即要將光屏向右移動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D錯誤。7.如圖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氣的界面MN同時發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入射角為60,界面右側是空氣B.折射角為40,界面右側是玻璃C.入射角為30,界面左側是空氣D.折射角為50,界面左側是玻璃答案D解析已知MN是界面,過入射點O作出法線,則由圖可知,AOM=60,則BON=60,所以入射角BOE=90-60=30,而COM=40,則折射角COF=90-40=50;因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MN的右邊是空氣,左邊是玻璃。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6分)8.(2019貴州銅仁中考)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鐘聲是鐘產生的,鐘聲是通過傳播到人耳中的。答案振動空氣解析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鐘聲是由鐘振動產生的,鐘聲通過空氣傳到人的耳朵。9.(2019廣西玉林中考改編)編鐘是我國春秋時代的樂器,敲擊大小不同的鐘能發出不同的(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答案音調解析用相同的力度敲擊大小不同的鐘,質量不同、體積不同的鐘,振動的難易不同,頻率不同,音調不同。10.(2019黑龍江哈爾濱中考改編)在地球上,駕駛員利用“倒車雷達”來判斷車與物體間的距離,利用了聲可以傳播。答案信息解析駕駛員利用“倒車雷達”來判斷車與物體間的距離,利用了聲可以傳播信息。11.(2019黑龍江中考)小明用天平測量蘋果質量,在調節天平平衡的過程中,發現指針如圖甲所示,他應將平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移動,直到指針指在分度盤中央,然后將蘋果放到天平的左盤,向右盤加減砝碼并移動游碼,使天平再次平衡時,砝碼質量和游碼對應的刻度值如圖乙所示,則蘋果質量為 g。答案右156.4解析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撥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發現指針偏向分度盤中央刻度線的左側,此時應將平衡螺母向右調節;蘋果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加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即m蘋果=100 g+50 g+5 g+1.4 g=156.4 g。12.(2019北京中考)某同學利用圖所示的裝置及相同高度的蠟燭等器材進行實驗探究,其中平板透明玻璃與水平紙面垂直。將同一支蠟燭先后放置在白紙上與玻璃距離不同的A、B兩點,觀測每次蠟燭所成像的高度。該同學探究的問題是: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像的高度與是否有關。答案物體到平面鏡距離解析該同學改變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觀察每次像的高度,探究的是平面鏡成像高度與物體到平面鏡距離的關系。13.(2019海南中考)用電子秤、一個玻璃杯和水,可以粗略測量椰子油的密度。先后測出空杯,裝滿水、裝滿油的杯子的質量,數據如下表。杯子兩次“裝滿”,是為了使被測量的油和水相同。根據測量數據計算,椰子油的密度是 kg/m3。(水=1.0103 g/ m3)空杯的質量/g水和杯的質量/g油和杯的質量/g100300268答案體積0.84103解析用同一個杯子裝滿水和椰子油的體積相等,由表格數據可得,杯子裝滿水或椰子油時水或椰子油的質量分別為m水=m水總-m杯=300 g-100 g=200 g,m油=m油總-m杯=268 g-100 g=168 g,杯子的容積V=,即,解得油=0.84 g/cm3=0.84103 kg/m3。14.(2019甘肅蘭州改編)利用激光測量地月距離,是20世紀60年代后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從地面向月球發射一束脈沖激光,激光被安裝在月面上的角反射器反射回來,地面上的計時器把激光往返地月的時間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地月距離。激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光速均按3.0108 m/s計算,若計時器記錄的時間為2.56 s,則地月距離約為m。答案3.84108解析激光的路程:s=vt=3108 m/s2.56 s=7.68108 m,地月間的距離d=s=7.68108 m=3.84108 m。15.普通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一架普通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為10 cm,當被拍照的人到鏡頭的距離大于 cm時,底片上才會得到一個清晰像。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物體和鏡頭之間的距離是物距,當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答案20解析普通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為10 cm,所以物體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即被拍照的人到鏡頭的距離大于20 cm,底片上能得到清晰的倒立、縮小的實像。16.(2019湖北襄陽中考)小明在游玩古隆中途中,為父母拍攝時發現武侯祠沒有完全進入取景框,為了將父母和武侯祠都拍攝下來,他向后退一段距離,并將照相機的鏡頭(選填“向前伸”或“向后縮”)一點。答案向后縮解析照相機是利用物體在凸透鏡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為了使父母和武侯祠都進入鏡頭,需要增大物距,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減小像距。所以他向后退一段距離,并將照相機的鏡頭向后縮一點。17.在今年的理化實驗加試中,某位同學完成的是“測量小橡皮塊的密度”實驗,下列表格是他所測的數據。由數據可知該橡皮塊的密度為 kg/m3。橡皮塊的質量m/g量筒中水的體積V1/mL橡皮塊浸沒在水中時的總體積V2/mL23.62040答案1.18103解析由表格數據可知,橡皮的體積V=V2-V1=40 mL-20 mL=20 mL=20 cm3,橡皮塊的質量m=23.6 g,則橡皮塊的密度=1.18 g/cm3=1.18103 kg/m3。三、作圖與實驗探究題(第18小題9分,第19小題6分,第20小題6分,第21小題9分,共30分)18.(1)一束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向玻璃磚,請畫出這束光進入玻璃磚和離開玻璃磚后的大致光線(注意標出法線,不考慮光的反射)。(2)如圖所示,A是站在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發光物體A經光的折射所成的虛像,請在圖中作出物體A發光射到人眼中的光路圖(只要作出一條入射光線及其對應的折射光線即可)。(3)如圖,OA是光源S發出的一條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反射光線OA經過了凸透鏡焦點F。請作出OA的入射光線和經凸透鏡折射后的折射光線。答案(1)如圖所示(2)如圖所示(3)如圖所示解析(1)光從空氣垂直進入玻璃磚,所以其傳播方向不變;然后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中,先過入射點垂直于界面畫出法線,然后根據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畫出折射光線。(2)A是站在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發光物體A經光的折射所成的虛像,所以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過A點。連接AB,與水面的交點即為入射點O,則AO為入射光線,OB為折射光線。(3)過反射點垂直于鏡面作出法線,根據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線左側作出入射光線,對于凸透鏡,過焦點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其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19.小明為了測量一個小石塊的密度,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操作過程:(1)天平如圖甲所示時,小明就通過調節平衡螺母調節天平橫梁平衡,他的操作存在的錯誤是:。(2)通過乙、丙和丁圖分別測量了小石塊的質量和體積,則被測小石塊的密度為 kg/m3。(3)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視線要與液面凹面的底部齊平。如果丙圖讀數是正確的,但丁圖測量讀數時,視線俯視,則他測出的石塊的密度將(選填“偏大”或“偏小”)。答案(1)沒有將游碼移至稱量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就調節平衡螺母(2)2.7103(3)偏小解析(1)小明同學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立即調節平衡螺母,忘記了將游碼撥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這一環節;(2)由圖知,天平橫梁標尺的分度值是0.2 g,石塊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游碼的示數=20 g+5 g+2 g=27 g;由圖丁知,水和石塊的體積為24 mL,所以石塊的體積V=24 mL-14 mL=10 mL=10 cm3;石塊的密度=2.7 g/cm3=2.7103 kg/m3;(3)量筒讀數,視線與液面底部相平,若俯視讀數,讀數比實際偏大;根據=可知,m不變,所測體積V偏大,則所測得石塊的密度將偏小。20.在研究凸透鏡及其成像規律的實驗中:(1)如圖甲所示,小華測焦距f時,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在透鏡下方的白紙上呈現一光斑時,測得光斑到透鏡的距離為L,將白紙再遠離透鏡一段距離,發現白紙上又出現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則Lf(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當凸透鏡、點燃的蠟燭和光屏處于如圖乙的位置時,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則該像是(選填“倒立、縮小”“倒立、等大”或“倒立、放大”)的實像。(3)在圖乙中,小明借來物理老師的眼鏡,并將其靠近凸透鏡左側,發現光屏上的像由清晰變模糊。保持光屏和透鏡不動,向左移動蠟燭光屏上又出現清晰的像,說明老師所戴眼鏡是(選填“近視”或“遠視”)鏡片。答案(1)小于(2)倒立、放大(3)近視解析(1)將白紙再遠離透鏡一段距離,發現白紙上又出現了相同大小的光斑,說明開始光屏在焦點前,后一次在焦點后,即L小于f。(2)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小于像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幻燈機和投影儀;(3)在圖乙中,小明借來物理老師的眼鏡,并將其靠近凸透鏡左側,發現光屏上的像由清晰變模糊。保持光屏和透鏡不動,向左移動蠟燭,光屏上又出現清晰的像,物遠了,像距變小了,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光屏上又出現清晰的像,說明老師所戴眼鏡是近視眼鏡。21.如圖甲是“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裝置,其中E、F是白色硬紙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轉,ON垂直于平面鏡。(1)實驗中為了使光線能在光屏上顯示出來,方便實驗研究,應該采取的操作是A.向光屏噴煙或霧B.使光束垂直光屏射到O點C.使光束貼著光屏射到O點(2)在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時(如圖乙),保持入射光線位置不變,應將光屏(選填“EON”或“NOF”)繞ON向前或向后彎折,觀察現象。(3)實驗數據如下表,其中有一組數據測錯了,原因可能是。實驗次數12345入射角604530150反射角604560150(4)另一位同學用圖甲做實驗時,整個光屏ENFO沒有垂直平面鏡,向后傾斜了45,如圖丙,當光線仍然沿光屏AO方向入射時,在光屏NOF上(選填“能”或“不能”)看見反射光線OB。答案(1)C(2)NOF(3)把反射光線和平面鏡的夾角當成了反射角(4)不能解析(1)實驗中為了使光線能在光屏上顯示出來,光線要貼近光屏,并且選擇光屏比較粗糙的,光屏能發生漫反射,使人能看到光線。故選C。(2)在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時(如圖乙),保持入射光線位置不變,入射光線在EON上,所以紙板EON不動,使紙板NOF繞ON前后移動,觀察當反射光線呈現在NOF上,EON和NOF是否在同一平面上。(3)觀察當入射角改變時反射角如何改變,所以入射角一組沒有問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判斷第三次實驗的反射角錯誤,反射角為30,他記錄的是60,應該是記錄了反射光線和鏡面的夾角,所以可能出現的錯誤是把反射光線和平面鏡的夾角當成了反射角。(4)當反射光線、法線和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時,才能在ENO上看到入射光線,同時在NOF上看到反射光線,現在紙板傾斜45,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不在同一平面內,不會觀察到反射光線。四、計算題(第22小題5分,第23小題9分,第24小題9分,共23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過程,只有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22.在水平地面上有一點光源S,光源正上方有一平面鏡MN,S到MN中點O的距離為2 m,且平面鏡MN與豎直方向成22.5角,(如圖)若光斑照在離點光源水平距離5 m處的墻上,那么光斑離地面的距離為多少?答案7 m解析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找出像點S,連接S和入射點的直線交墻壁于A點,交地面于C點,由圖可知:則SOS=2SON=45,故OS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則有:SC=SO=2 m,所以BC=BS+SC=5 m+2 m=7 m,又因為ACB=COS=45,故ABC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B=BC=7 m,即光斑在墻上離地面高7 m。23.“十一”黃金周,小文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江西景德鎮旅游,買了一只瓷器玩偶。她聽說瓷器是用當地特有的泥土制成的,很想知道這種陶瓷材料的密度,于是她先用天平測出玩偶的質量為76.2 g,再把玩偶放入裝滿水的溢水杯中,測得溢出水的質量為25.4 g,已知水的密度為1103 kg/m3。問:(1)玩偶的體積是多少?(2)這種陶瓷材料的密度是多少?答案(1)25.4 cm3(2)3.0 g/cm3解析(1)把玩偶放入裝滿水的溢水杯中,則溢出水的體積即為玩偶的體積V玩偶=V溢水=25.4 cm3;(2)這種材料的密度材料=玩偶=3.0 g/cm3。24.為了判斷一個銅球是不是空心的,小明同學將銅球放入裝有60 mL水的量筒中,測得數據如下表:(水=1.0103 kg/m3,銅=8.9103 kg/m3)小銅球的質量m/g水的體積V水/mL水和銅球的總體積V/mL62.36070(1)請根據表中數據計算得出該銅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2)若銅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大?(3)若該銅球是空心的,將空心部分注滿水后,它的總質量是多少?答案(1)該銅球是空心的(2)3 cm3(3)65.3 g解析(1)銅=8.9103 kg/m3=8.9 g/cm3,同質量實心銅球的體積V實=7 cm3;由表中數據可知,銅球的體積V球=70 mL-60 mL=10 mL=10 cm37 cm3,所以銅球是空心的;(2)銅球空心部分的體積V空=V球-V實=10 cm3-7 cm3=3 cm3;(3)將空心部分注滿水,則水的體積V=V空=3 cm3,所以水的質量:m水=水V=1 g/cm33 cm3=3 g則注滿水后的總質量m=m球+m水=62.3 g+3 g=65.3 g。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