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5章第5節顯微鏡和望遠鏡 教案.doc
第5節 顯微鏡和望遠鏡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教學重點:知道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教學難點:利用兩組凸透鏡成像規律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原理.教學用具:投影儀、投影片、顯微鏡、望遠鏡、放大鏡、掛圖、火柴盒、無色透明塑料膜、水、燒杯、滴管、裝片(植物).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方案一:大家一定知道外國有個情人節是2月14日,你們知道為什么有人把7月7日叫做中國的情人節嗎?這兒有個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牛郎星”與“織女星”,今天晚上,誰想借去試著觀察一下?出示望遠鏡模型,啊,這樣簡單,說不定,學了今天的知識,我們每個人就都能用身邊的器材自己制作一臺望遠鏡呢?出示課題導入。設計意圖:設疑激趣,使學生帶著期待步入課堂。方案二:播放一段“探索宇宙、微生物”方面的音像資料。大家都知道,在人類同疾病作斗爭的歷史上,找到像痢疾菌、傷寒菌、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等樣本是找到抑制或殺死這些細菌或病毒的關鍵。透望天空、漫步宇宙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那么,科學上進行這些顯微、遠望等探究的重要工具顯微鏡和望遠鏡是怎樣的成像原理呢?你們在七年級已經用過顯微鏡了,誰知道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屬于凹透鏡還是凸透鏡?想不想自己制作一臺顯微鏡呢?出示課題導入。方案三:提問激趣,引出課題:生物課上是怎樣使用顯微鏡的?是由哪幾部分組成?你們知道為什么顯微鏡能比普通的放大鏡放大倍數大得多嗎?二、推進新課探究點一 顯微鏡1介紹顯微鏡的發明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于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于醫生治療疾病。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制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2探究:組織學生分組自制水滴顯微鏡。參考器材:滴管、燒杯、水、觀察紙、透明的磁帶盒、放大鏡1將觀察白紙(上面有一個小箭頭)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將磁帶盒蓋中的一塊,放在白紙上,再在盒蓋上用滴管滴一小滴水,透過水觀察。現象:看到一個倒立的放大的像。3再利用一塊放大鏡(凸透鏡)在上面觀察水滴中的箭頭。現象:看到一個被放大得更大的箭頭。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學習情境,使學生經歷體驗,領悟顯微鏡成像的原理,從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突破重點。教師播放顯微鏡結構示意圖,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物鏡和目鏡由凸透鏡組成顯微鏡(1)顯微鏡主要由哪幾個部分組成?(2)什么是目鏡?(3)什么是物鏡?(4)物鏡的作用是什么?它與生活中哪種透鏡作用相似?(5)目鏡的作用是什么?它與生活中哪種透鏡作用相似?(6)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物體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為什么?總結:1結構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物鏡。2原理物鏡的作用相當于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于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凹面鏡作為反光鏡,起聚光作用。3作用:看清楚微小的物體。拓展:人眼只能看清大小0.10.2毫米左右的細節,顯微鏡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觀察能力,好的顯微鏡可以放大2 000倍,能夠看清0.2微米的結構。但要觀察更小的結構,光學顯微鏡就無能為力了,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80萬倍。而隧道掃描顯微鏡更進一步能看到單個原子。探究點二 望遠鏡活動一:觀察望遠鏡利用望遠鏡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說明:通過望遠鏡看過去,發現遠處的物體好像變大拉近了。活動二:利用兩個凸透鏡觀察物體新用一個焦距小的凸透鏡和一個焦距大的凸透鏡組合起來,觀察稍遠處的物體,調節兩個透鏡之間的距離,直到看得最清楚為止。你看到的物體有什么變化?現象:發現:將焦距短的透鏡靠近眼睛時,遠處的物體看上去放大了;交換透鏡位置,遠處的物體看上去縮小了。望遠鏡的構造:1望遠鏡的組成2望遠鏡的物鏡的直徑很大,能夠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明亮。3物鏡的焦距比較長,目鏡的焦距比較短,兩個鏡的焦點是重合的。擴展:開普勒望遠鏡的原理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于1611年發明物鏡的作用相當于照相機,成縮小的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于放大鏡,成放大的虛像。物鏡的焦距長而目鏡的焦距短。望遠鏡的類型望遠鏡有伽利略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還有普通望遠鏡、軍事望遠鏡、紅外線望遠鏡。我們見到的普通望遠鏡和軍事望遠鏡都是雙筒的,是雙筒望遠鏡,它的兩個鏡筒都是拐了彎的。在拐彎處分別安裝了兩個“全反射棱鏡”。這種設計一方面縮短了鏡筒的長度,再者經過那兩塊棱鏡的兩次反射也能使本來倒立的像正立過來。在地面上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時,星體發來的光在穿過大氣層的時候,要被吸收一些,還要受到不規則折射的影響,因此大大影響像的質量,為改進對星體的觀察,1990年美國向太空發射了一臺望遠鏡,叫哈勃太空望遠鏡。視角:物體離物鏡很遠,它的像卻離物鏡很近,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知,這樣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為什么使用望遠鏡觀察物體時會感到物體放大了?說明:我們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體對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和物體本身大小有關,還和物體到眼睛的距離有關。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望遠鏡的物鏡直徑比我們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這一點在觀測天空中的暗星時非常重要。現代天文望遠鏡都是力求把物鏡口徑加大,以求觀測到更暗的星。注意:顯微鏡經過兩次放大后看到倒立放大虛像。望遠鏡看到的是倒立縮小的虛像,但視角被放大。天文望遠鏡多用反射式望遠鏡,因為容易得到更大的口徑。探究點三 探索宇宙播放多媒體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宇宙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關注、困惑、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大部分時間人們主要依靠肉眼觀察、簡單猜測與推理來認識宇宙。他們對宇宙的認識很有限,并具有很濃的神話與宗教色彩。在歐洲,人們在宗教的影響下,長期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如圖反映了“地心說”的宇宙觀:地球居于中心,太陽和其他行星圍繞地球轉動。這種理論影響了人們思想達千年之久。“地心說”的宇宙圖象1687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為探索宇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進一步證明了行星圍繞太陽運行是受到“萬有引力”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宇宙的秘密。1849年,科學家根據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預測天王星外還存在一顆行星,并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的運行軌道。不久,在預測的軌道上就發現了這顆后來被命名為海王星的行星。太陽系:由八大行星構成。擴展:探索地外文明送給地外文明的信1972年3月和1973年4月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宇宙探測器各自帶了一塊長13.5厘米、寬7.5厘米的鍍金鋁制標志牌,上面刻著人類模樣的一男一女裸體像和太陽系、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及飛船發射的位置地球的圖像。這塊金屬板在太空中可經歷億萬年仍清晰可讀,以便有朝一日它們飛出太陽系與宇宙中智慧生命相遇時進行自我介紹并取得聯系。三、板書設計第5節顯微鏡和望遠鏡四、教學反思顯微鏡和望遠鏡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物鏡和目鏡的工作原理,要想讓學生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必須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先前知識,那就是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工作原理。學生只有在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的基礎上,才能夠上好本節課。所以在上本節課之前,務必的要進行一下課前的復習準備工作。我經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工作原理的復習之后,發現學生在理解和應用微鏡和望遠鏡的物鏡和目鏡的工作原理上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我又讓學生對比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物鏡和目鏡的工作原理的不同,由此又通過對比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 關 鍵 詞: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5章第5節 顯微鏡和望遠鏡 教案 人教版八 年級 上冊 物理 顯微鏡 望遠鏡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