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朗讀展開想象,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 3.在初步分析欣賞的基礎上,背誦詩歌。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確學習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四首唐詩都是絕句。這四首詩像四幅畫卷,在我們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詩歌,透過文字,欣賞詩人描述的畫面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教案
22 寓言四則 【教學目標】 1.了解寓言的特點,多角度理解本課四則寓言的寓意。 2.品味語言,讀懂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指導學生自編或續編寓言。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寓言的特點,多角度理解本課寓言的寓意。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指導學生自編或續編寓言。 【教學過程】 一、資料導入 師:本課的前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22,寓言四則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22,寓言,四則,教案
13 植樹的牧羊人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默讀,學習勾畫關鍵語句,理清故事情節。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思考牧羊人植樹行為的意義。 3.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寫人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練習默讀,學習勾畫關鍵語句,理清故事情節。 2.通過“變”與“不變”的對比,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一、導入新課 師:莎莉文老師,因為心中有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3,植樹的牧羊人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3,植樹,牧羊人,教案
第四單元集體備課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人生之舟”。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人生的,體裁豐富,形式多樣。有的是對美好人生的禮贊,有的是對人生的憧憬和感悟,還有的是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和回顧。選擇這些課文,試圖引導學生初步思考人生問題,學會規劃人生,珍愛生命。紀念白求恩是一篇紀念性文章,是毛澤東對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共產主義精神的禮贊。植樹的牧羊人是一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無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2,紀念白求恩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2,紀念,白求恩,教案
11 論語十二章 【教學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2.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品 師: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不僅作為一種導向,更作為一種精
論語,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1,《論語》十二章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1,十二,教案
2 濟南的冬天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音和停連的要領。 2.學習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進一步掌握重音和停連的要領,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濟南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2.整體感知課文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2,濟南的冬天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濟南,冬天,教案
3 雨的四季 【教學目標】 1.鞏固前兩課習得的朗讀技巧和能力,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筆下各季節的雨的不同美感。 2.感知、鑒賞優美生動的散文語言,欣賞文章的畫面美。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提升鑒賞品位。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 師:雨是大海的女兒,是文人的寵兒。古往今來流傳著許多寫雨的詩句,例如: 課件出示: 天街小雨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3,雨的四季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四季,教案
第一單元集體備課 本單元的課文包括三篇現當代散文和四首古詩詞。三篇散文,都是寫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動形象的筆法,多層次、多角度地描寫一個特定時令的景象;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描寫和贊美了一個地方在一個季節里的風貌;劉湛秋的雨的四季,則不限于一時一地,而是描寫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詩詞,或觀滄海,或慰友人,或泛江河,或訴秋思,所描寫的景色和所抒發的情感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春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教案
寫作 思路要清晰 【教學目標】 1.了解不同文體的基本結構和行文順序,明確使寫作思路清晰的方法。 2.學會擬寫提綱,并體會列提綱的好處。 3.在寫作實踐中做到條理清楚、思路清晰。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不同文體的基本結構和行文順序。 2.明確使寫作思路清晰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例文導入,激發思考 師:同學們,閱讀下面這個作文片段,從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寫作,思路要清晰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寫作,思路,清晰,教案
綜合性學習 有朋自遠方來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展示自我,與人建立純真的友誼。 2.引導學生掌握積累知識、資料搜集的方法,試著從中受到啟發。 3.聯系交友經歷,獨立思考網絡交友的利弊,并能坦誠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活動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交友之道”的內涵,明確綜合性學習的意義。 2.學會按照主題要求,利用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教案
第六單元集體備課 本單元所選編的課文體裁多樣,有童話皇帝的新裝、神話女媧造人、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和詩歌天上的街市。這些課文的共同特點是通過虛構的人物、情節、形象來曲折地反映現實,或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丑惡,或贊美人間真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象豐富,引人遐思。這些富于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象的能力,引導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9,皇帝的新裝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9,皇帝,新裝,教案
名著導讀 朝花夕拾 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2.使用圈點勾畫、跳讀法進行作品的專題探究。 3.引導學生感受魯迅的思想,激發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內容。 2.用跳讀、圈點勾畫法,探究魯迅的童年生活。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朝花夕拾,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名著導讀,《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名著,導讀,消除,經典,隔膜,教案
第三單元集體備課 本單元所選課文都與“學習”這一主題有關,共包括兩篇回憶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根據自己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的親身經歷,敘童趣,述真情,回憶了自己年少時的嬉戲和讀書生活;海倫凱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憶了自己作為盲聾啞人的童年學習生活,通過具體的事件,表現了安妮莎莉文老師循循善誘、耐心慈愛的美好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深情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學目標】 1.繼續練習默讀,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故事情節。 2.品味課文中的心理描寫,理解人物心理成長歷程。 3.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探討人生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課件出示: 1945年1月,在英格蘭沃頓空軍基地,一位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艱巨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措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德軍本土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4,走一步,再走一步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14,一步,教案
4 古代詩歌四首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結合朗讀展開想象,感受詩歌。 2.感悟詩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3.初步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常識,學習欣賞古詩。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有關古代詩歌體裁的知識,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詩歌。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領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的博大胸懷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4,古代詩歌四首_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課外古詩詞誦讀,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重點) 2.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繪詩歌畫面,通過解讀詩歌意象了解詩歌主旨。(難點) 3. 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體會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震撼。(素養),秋詞(其一),劉禹錫,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詩文俱佳,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有詩集十八
課外古詩詞,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單元,課外,古詩詞,課件,36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背景,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通過聯想和想象,賞析詩歌。 3.背誦詩歌。 4.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體會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震撼。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教學難點: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繪詩歌畫面,通過解讀詩歌意象
課外古詩詞,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單元,課外,古詩詞,教案,反思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背景,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通過聯想和想象,賞析詩歌。 3.背誦詩歌。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確目標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于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
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第6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名師教案,人教部編版七上,語文,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朗讀,名師,教案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七年級歷史部編版(上),授課人:XXX,一、新課引入,1.淝水之戰,二、新課講授,376年,前秦攻滅前涼與鮮卑拓跋氏的代國,基本統一了北方,與南方的東晉政權以淮水為界,南北對峙。,時間:,交戰雙方:,兵力對比:,成語典故:,383年,前秦VS東晉,80余萬 8萬,草木皆兵,東山再起,風聲鶴唳,投鞭斷流,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前,苻堅躊躇滿志,擁兵80萬,而
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課件,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教學,課件
第9課 秦統一中國,七年級歷史部編版(上),授課人:XXX,一、新課引入,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云, 諸侯盡西來!,1.秦滅六國,二、新課講授,魏,齊,前221,春秋戰國,統一,嬴政,公元前221年,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材料二:商鞅變法,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本P44第1段,思考秦滅六國的原因。,材料一:戰國七雄的兼并戰爭,嚴重破壞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第9課,秦統一中國-教學課件,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