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藝教版三年級上冊音樂7《賽馬》教案(何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音樂課賽馬教學設計教學內容:1、聆聽:賽馬(二胡獨奏曲)。2、擴展與活動。教學目標:1、認識民族樂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狀、音色極其演奏特點。2、通過欣賞賽馬進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現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達的音樂情緒。3、能用打擊樂器簡單的表現樂曲。教材分析:賽馬,黃海懷創作于1959年,1964年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獨奏比賽的新作品。結構是常見的帶再現的單三部。它以二胡這種簡單的民族樂器,使用多種演奏技巧,表現了賽馬時那種萬馬奔騰、蹄聲“得得”的壯觀場面。聽來使人仿佛置身于千軍萬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隨著跳蕩的節奏而心潮起伏,對遼闊神秘的內蒙古草原無限神住,同時也表達了內蒙人民對草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在此曲中,黃海懷將一個整段的樂曲用撥弦技巧奏出,使該曲風格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成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教學難點和重點:分段聆聽二胡獨奏曲賽馬,了解樂曲結構,感受音樂情緒。課前準備:課件、串鈴、二胡。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柳:首先,老師是根據一個少數民族的特色活動編創一小段舞蹈,請你們欣賞,并猜一猜,這是哪個民族?(蒙古族)今天老師帶同學們走進蒙古族,蒙古族有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四,叫做“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在蒙語中意思是“游戲”“娛樂”,在為期五天的“那達慕”節日里,人們會舉行很多的活動,比如棋藝,射箭、摔跤、騎馬,那么今天柳老師想帶領所有同學一起去感受賽馬的熱鬧現場。接下來請欣賞熊老師演奏的二胡曲賽馬,聆聽并思考你覺得樂曲的速度和情緒是怎樣的?二、新課師:賽馬是由黃海懷先生在1959年創造的,樂曲描寫了蒙古族人民在歡度節日舉行賽馬盛會時的熱烈、歡騰的賽馬場面。(一) 回答問題1、生回答問題:速度為快速,情緒是奔放、熱烈、歡快2、樂曲演奏的樂器是什么呢?二胡,又名“胡琴”,早在我國唐代就已出現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由九個部分組成,由上往下看琴頭、琴軸、琴桿、千斤、琴弦、琴弓、琴筒、琴皮和琴碼組成的。二胡有著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可以模擬各種聲音,你聽:(老師演示:馬蹄聲馬叫聲)(二)分段聆聽感受表現樂曲1、第一段(1)畫圖譜師:接下來,讓我們走進賽馬場,為騎手們助威吶喊,請你拿出右手食指,仔細聆聽樂曲的第一段,和熊老師一起當一名畫家,畫出萬馬奔騰!問:看到這些圖譜,熊老師要問你們一個問題(2)引導律動問:賽馬會有些什么動作,你能模仿一下嗎?抽馬屁股:比賽加速,騎手拿著長鞭,抽打馬屁股騎馬:左手緊緊拉著韁繩,右手拿著長鞭,全神貫注的正在比賽呢。揮鞭:騎手已經馳騁在草原上,自信瀟灑的揮舞著長鞭,仿佛整個草原都是他的主場一樣。腳夾馬肚子:為了控制方向和速度哇撒,你們一下說出了這么動作呢,那請你們仔細觀察圖譜,剛剛說出的賽馬動作你可已在圖譜里面找到相對應的圖示嗎?長線:抽馬屁股小半圓:騎馬連續半圓:揮鞭點:腳夾馬肚子(3)你們太棒了,接下來,眼睛看著圖譜,你們試試把自己創作的動作跟著音樂嘗試著做一遍。(4)哇,小騎手們你們的熱情十分感染柳老師,柳老師想和你們一起來當當賽馬的騎手,一起跟著音樂再來感受一下吧,各位小騎手們韁繩拉好了(預備動作)蓄勢待發!2、第二段:唱跳彈(1)聆聽并回答問題看過奔放熱烈的賽馬場面,我們聆聽下一段音樂,你可以想到怎樣的場景或者想到什么詩句來形容你的感受?生:遼闊無邊無際的大草原,漂亮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還有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師:如果老師置身于這么美的地方,想到一句很美的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我想高歌一曲(師表演唱)(2)接下來,我們模仿蒙古族人民的歌聲,我唱一句,你來唱(3)主題出現了幾次?(4)蒙古族人民不僅善歌,還善舞,抖肩舞是蒙古族特色的舞蹈動作之一,男生雙手叉腰,女生雙手打開,抖動肩膀。跟著熊老師的動作,聆聽音樂,讓我們一起感受熱情洋溢的舞蹈吧!(5)加入串鈴律動。(6)唱完跳完演奏完了,我們來組個樂隊吧,把你們分為小歌手、小舞者、小樂手,請你們聽到對應的音樂就自信的表演吧!3、第三段:賽馬進入沖刺環節,你們來聽一聽最后一段音樂的情緒和第幾段音樂是相似的呢?(第一段)那柳老師相信你們看到第三段的圖譜,就可以馬上模仿騎手沖刺的動作了。三、完整呈現最后,請你們跟著音樂,跟著熊老師,再一次完整的感受這熱鬧歡騰的賽馬節日吧!四,拓展小結我國的民族樂器也登上了維也納世界這個頂級大廳,這么多外國人給鄧建棟老師喝彩,這是件多么光榮的事啊.希望同學們今后多學習我國民族音樂,將來能將民族音樂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