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觀察細胞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掌握觀察細胞的方法 2、 學會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細胞的臨時裝片 3、 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教學重點 知道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具使用 PPT 學情分析 第__2__課時 二次備課 教學過程: 1、 導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2,觀察細胞,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觀察,細胞,課時,教案
課題 人類與地表環境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的兩重性 2、 通過讓學生聯系修筑梯田、填海造陸等案例討論分析,認識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3、 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自然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點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影響兩重性 教學難點 通過對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認識,進一步樹立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思想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0,人類與地表環境,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人類,地表,環境,課時,教案
課題 沙洲的形成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通過模擬實驗水對風和土壤的作用。 2、 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過程和原因。 3、 體驗大自然的力量。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想象、假設,設計并完成模擬實驗,初步認識沖刷、搬運作用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教學難點 體驗大自然的力量及陸地變淺的壯觀過程,形成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使用 PPT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沙洲的形成,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沙洲,形成,課時,教案
課題 看得見的微生物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知道生活中哪些是可食用的真菌。 2、 通過課下收集資料、小組討論等多途徑掌握食用真菌對人類的益處 3、 能與同學分享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 教學重點 知道可食用真菌有什么益處 教學難點 能通過對食用真菌的認識向身邊的人宣傳毒蘑菇的相關知識 教具使用 PPT 學情分析 第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4,看得見的微生物,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看得見,微生物,課時,教案
課題 地球上的水循環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進一步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多種狀態變化 2、 認識水循環的路徑 3、通過圖片的欣賞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與探索,并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云、雨、雪、霧、霜是自然現象的形成及水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 建立水循環的大途徑并與水的物態變化聯系起來 教具使用 PPT 學情分析 第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地球上的水循環,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地球,水循環,課時,教案
課題 怎樣才省力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輕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務的方法,認識一些常見的簡單機械,知道可以利用它們提高工作效率。 2、 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各種簡單機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 小組合作探究,樂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各種簡單機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簡單機械在生活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6,怎樣才省力,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怎樣,省力,課時,教案
課題 撬桿的學問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杠桿的特點和作用,以及對各種杠桿的省力的情況進行分析。 2、 通過實驗,找出使杠桿保持平衡的規律。 3、 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 正確找到杠桿上的支點、動力點和阻力點;保持杠桿平衡的規律。 教具使用 PP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7,撬桿的學問,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學問,課時,教案
課題 看不見的微生物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能仔細觀察顯微鏡下的生物,能把自己觀察到是情況比較清晰地描述出來,并就一些問題與同學進行討論與交流。 2、 能在活動情境中發現問題; 3、 了解到在我們周圍生活著許多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生物; 教學重點 了解到在我們周圍生活著許多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生物。 教學難點 能夠與同學合作進行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3,看不見的微生物,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看不見,微生物,課時,教案
課題 霧和云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知道霧和云形成的原因。 2、 能基于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對霧和云的成因提出有根據的猜想。 3、 能根據生活經驗和霧的形成原因推導出云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能將不同類型的云和天氣建立起聯系。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思考,以事實為依據,做出判斷 教具使用 PPT 學情分析 第_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霧和云,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課時,教案
課題 地球上的水循環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進一步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多種狀態變化 2、 認識水循環的路徑 3、通過圖片的欣賞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與探索,并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云、雨、雪、霧、霜是自然現象的形成及水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 建立水循環的大途徑并與水的物態變化聯系起來 教具使用 PPT 學情分析 第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地球上的水循環,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地球,水循環,課時,教案
課題 霧和云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知道霧和云形成的原因。 2、 能基于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對霧和云的成因提出有根據的猜想。 3、 能根據生活經驗和霧的形成原因推導出云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能將不同類型的云和天氣建立起聯系。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思考,以事實為依據,做出判斷 教具使用 PPT 學情分析 第_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霧和云,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課時,教案
課題 人類與地表環境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的兩重性 2、 通過讓學生聯系修筑梯田、填海造陸等案例討論分析,認識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3、 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自然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點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影響兩重性 教學難點 通過對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認識,進一步樹立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思想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0,人類與地表環境,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人類,地表,環境,課時,教案
課題 沙洲的形成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通過模擬實驗水對風和土壤的作用。 2、 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過程和原因。 3、 體驗大自然的力量。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想象、假設,設計并完成模擬實驗,初步認識沖刷、搬運作用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教學難點 體驗大自然的力量及陸地變淺的壯觀過程,形成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使用 PPT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沙洲的形成,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沙洲,形成,課時,教案
課題 露和霜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認識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樹立標準化的科學觀測意識,能推測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 3、 能通過模擬實驗,制造“露”和“霜”。 教學重點 認識到人類與環境會相互影響。 教學難點 利用氣溫的變化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科學服務于生活。 教具使用 PPT 學情分析 第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露和霜,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課時,教案
課題 小水珠從哪里來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知道水珠的形成與水蒸氣和溫度有關。 2、 思考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并嘗試做出自己的解釋。 3、 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判斷玻璃片上小水珠的來源。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和分析,探究玻璃片上小水珠的形成與溫度的關系。 教學難點 根據獲得的新證據,對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釋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小水珠從哪里來,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水珠,哪里,課時,教案
課題 種類繁多的植物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能對小草和大樹進行對比,區分小草和大樹的莖的不同 2、 能通過對莖的不同對植物進行分類 3、 能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對植物進行分類 教學重點 知道分類是研究植物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知道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植物分類為不同的類別:每一個類別又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教具使用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1,種類繁多的植物,第2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種類繁多,植物,課時,教案
課題 觀察細胞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掌握觀察細胞的方法 2、 學會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細胞的臨時裝片 3、 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教學重點 知道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具使用 PPT 學情分析 第__1__課時 二次備課 教學過程: 1、 導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12,觀察細胞,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觀察,細胞,課時,教案
課題 雨水侵蝕地表 教學設計共_1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2、 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3、 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教學重點 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教學難點 關注自然界的侵蝕現象。 教具使用 PPT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雨水侵蝕地表,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雨水,侵蝕,地表
課題 小水珠從哪里來 教學設計共_2_課時 執教人 授課時間 教學 目標 1、 知道水珠的形成與水蒸氣和溫度有關。 2、 思考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并嘗試做出自己的解釋。 3、 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判斷玻璃片上小水珠的來源。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和分析,探究玻璃片上小水珠的形成與溫度的關系。 教學難點 根據獲得的新證據,對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釋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小水珠從哪里來,第1課時教案,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水珠,哪里,課時,教案
冀人版五,年級,下冊,科學,課件,ppt,24,課時,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