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露和霜 【教學內容】 本課承接第一課云和霧的認識與探究,介紹了另外兩種天氣現象露和霜。將這兩種天氣現象放在一起也是因為其形成條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氣受冷凝結并附著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只是一個呈現液態,是小水滴,一個呈現固態,是小冰晶。教學內容包括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比較露和霜的不同,整體感知它們在形態及形成條件上的差異,這屬于經驗層面的認知。第二個活動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擬露和霜的形成
露和霜,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4,教案
15.雨和雪 【教學內容】 本課與前兩課是并列關系,將雨、雪這兩種天氣現象放進一課是因為它們都是云中的水點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環產生的天氣現象。教材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比較雨和雪的異同,是一種經驗層面的認知,聚焦研究的主題,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對接下來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鋪墊。第二個活動是模擬雨的形成,是本課動手實踐的一個主體活動,為雨和雪的形成
雨和雪,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5,教案
5.熱傳導 【教材分析】 熱是學生較為熟悉的一種現象,教材通過生活中熱傳導事例的再現,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揭示熱傳導的過程和特點,認識熱傳導的概念。本課內容由三個活動構成:活動一,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再現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讓學生了解固體、液體、氣體都能通過直接接觸高溫物體的方式讓低溫物體熱起來;活動二,觀察熱在金屬、熱水和冷水之間的傳遞過程和方向,在此事實基礎上,學生能認識熱可以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
熱傳導,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7.刺激與反應 【課標落實】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初步認識人體的主要生命活動和人體健康。 科學探究: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 科學態度: 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刺激與反應,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7,刺激,反應,教案
8.物體的傳熱本領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熱傳導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認識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而設計的。在本課的學習中,將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進而理解不同導熱性能的物體有著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們要根據需要選擇不同導熱性的材料。 教材首先展示五種不同材料的勺子,設疑: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傳熱的快慢是否相同?進而本課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三個活動,活動一:通過對比實
物體的傳熱本領,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物體,傳熱,本領,教案
12.地表雕刻師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地殼的表面和內部單元的最后一課,本課以尋找地表雕刻師為核心,采用主從式的結構,展開兩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個部分為“主”,即認識改變地表的力量。首先通過視頻展示地球表面的美麗形態,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地表形態在億萬年的歷史中一成不變嗎?繼而匯總各種改變地表的力量,并通過這些力量的來源進行分類,。 第二個部分為“從”,即模擬這些力量對地表的作用。它由三個活動構成,第
地表雕刻師,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2,地表,雕刻,教案
3.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光與色彩”的第三課, 本單元以光學知識為探究主題,按照由淺至深的遞進關系進行編排,先認識光源、光的直線傳播,在此基礎上認識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現象。因此,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光的反射現象。 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用小鏡子把陽光照到背光的墻上,利用該現象開展游戲,認識光的反射。 第二部
光的反射,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反射,教案
16.水滴的“旅行” 【教學內容】 本課是在前三課認識云、霧、露、霜、雨、雪等天氣現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自然界水的變化循環的系統認知,是本單元的一個總結概括。用“水滴的旅行”這個形象話題做標題,緊緊圍繞大自然中水的循環這個核心展開,教學內容包括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實景圖片,通過交流“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建立水循環的概念。第二個活動是根據示意圖說說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
水滴的“旅行”,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6,水滴,旅行,教案
7.熱輻射 【教材分析】 本課是熱傳遞單元的第三課,是繼“熱傳導”、“熱對流”之后,引導學生認識熱量的另外一種特殊傳遞方式熱輻射。教材通過四個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熱輻射的概念:一是感知生活中熱輻射形式的存在,讓學生初步了解還有一種與熱傳導、熱對流不同的傳熱形式熱輻射,教材呈現了兩個常見的生活場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場景進行模擬感受。二是制作“簡易太陽能灶”,讓學生通過動手制作進一步了解熱輻射受
熱輻射,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20.大腦的開發與利用 【主要概念】 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 【涉及課標】 10.3人腦具有高級功能,能夠指揮人的行動,產生思想和情感,進行認知和決策。 簡要描述腦是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生物基礎。 10.4腦需要被保護。 舉例說出為保護腦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長期的精神壓力,防止外界的激烈沖撞,保持愉快、積極的情緒等。 10.5生活
大腦的開發與利用,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20,大腦,開發,利用,教案
10.火山和地震(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本課為五年級第三單元第二課第二課時內容,學生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對地球表面地形和火山這種地質災害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本課的學習也為之后學生對于地球內部結構和地表雕刻師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課意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地震這種地質災害的重要特征、破壞能力,借助模型理解、建構地震形成過程,學習避災基本知識,樹立維護生命安全的意識,增強自護自救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地
火山和地震,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0,火山,地震,課時,教案
1.光 源 【教材分析】 光源是新版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光與色彩”的第一課。本單元由四節課組成,前三課按遞進關系設計,是對“光”的生成、傳播、遇到不同物質時行進方向改變等光現象的認識。本課立足于觀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見的光,認識他們的形成特征與性質,圍繞物體自己是否能發光,也就是鑒別光源這一主題展開。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 1、分析呈現的發光現象,知道發光的物體分為兩類:光源
光源,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0.火山和地震(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地球的表面和內部單元的第二課,本課圍繞火山噴發活動,展開三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個部分,認識火山噴發的現象。它主要由兩個主要問題構成,第一個問題:火山噴發時有哪些現象?通過提出問題、回憶經驗、觀看視頻、交流匯報,讓學生了解火山噴發的各種現象;第二個問題,火山噴發的各種現象會帶來哪些危害?引導學生基于之前對現象的討論與匯總,梳理出火山噴發帶來的對動植物
火山和地震,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0,火山,地震,課時,教案
11.地球的內部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深入前兩課本質層面,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和地殼運動模式,初步了解地殼運動會導致地表發生全球性或小范圍的海陸變遷,能初步從宏觀層面解釋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頻發的原因。 本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地球內部結構與地殼運動。先讓學生根據火山噴發、地熱、地震中的物質和能量推測地球內部可能是怎樣的,再通過閱讀資料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主要方法和成
地球的內部,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1,地球,內部,教案
2.光的傳播 【教材分析】 光的傳播是新版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光與色彩”的第2 課,本單元通過一系列既貼近生活,又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去探索光與色彩的秘密,課程的設置是逐層遞進,不斷加深的。因此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光的傳播特點,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內容打下基礎。本課從觀察一些生活現象中光的傳播路徑入手,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認識光如何傳播,教學內容主
光的傳播,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傳播,教案
6.熱對流 【教材分析】 本課著重探究的是液體和氣體的熱傳遞方式對流。液體或氣體中較熱部分和較冷部分之間通過循環流動使溫度趨于均勻的過程叫對流,即流體(氣體或液體)通過自身各部分的宏觀流動實現熱量傳遞的過程。對流產生的原因在于物質的熱脹冷縮,流體受熱后體積變大,質量不變,密度變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溫度低的流體密度較大,向下流動。 教學內容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復習導入,讓學生用上節課熱傳導
熱對流,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對流,教案
18.從刺激到反應 【課標落實】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初步認識人體的主要生命活動和人體健康。 科學探究: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 科學態度: 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
從刺激到反應,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8,刺激,反應,教案
9.地球的表面 【教材分析】 本課是單元起始課,意在指導學生觀察描述地球表面五種陸地地形的特點,嘗試運用身邊材料制作地形模型來表現地形特點,持續提高學生科學描述的能力及設計與物化模型的能力。本課內容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地球表面陸地地形特點。先借助摸政區地球儀和地形地球儀讓學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個光滑球體,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陸地和海洋兩種表現形式。再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平原、高原、山地、丘陵
地球的表面,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地球,表面,教案
13.云和霧 【教材分析】本課是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的第一課。將云和霧放進一課,是因為這兩種天氣現象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樣的,狀態也是一樣的,只不過距離地表的遠近不同。漂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霧。教材內容主要包含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創設情境,聚焦學習內容。區分在登山的過程中不同視角的所見,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霧,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云和霧在本質上是一回事。第二個做人造霧的實驗,因為
云和霧,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3,云和,教案
4.七色光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新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 4 課內容。在前面三課對“光”的生成、傳播、遇到不同物質時行進方向改變等光現象的認識基礎上,本課將關注點放在了對光本體性質的認識上。以太陽光為載體,通過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作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種類及層次性,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對光譜的初步認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光現象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學生對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
七色光,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色光,教案